51章 小问(1)

作者:管仲    更新时间:2013-09-09 11:40:59

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吾闻之也,夫诛暴禁非,而赦无罪者,必有战胜之器,攻取之数,而后能诛暴禁非,而赦无罪。」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勿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

桓公问管仲说:"怎样才能做到治而不乱,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说:"分清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了。"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土地而合于农时,就一定能使国家富裕了。"桓公又问说:"我要行大仁大义,以利于天下,怎样办才好?"管仲回答说:"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桓公说:"我听说过,惩罚暴国,禁止恶行,赦免无罪的人,一定要有战胜敌人的武器,攻取敌人的策略,而后才能做到惩暴禁恶,而赦免无罪。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说:"选取天下的豪杰,收集天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说:"摧毁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桓公说:"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美而敬礼之,优待而不相欺,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桓公说:"收集天下的精材怎么办?"管仲回答说;"价值五的给六,价值九的给十,不可在价钱上限其定数。"桓公说:"招请良工巧匠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

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公曰:「吾欲遍知天下若何?」管子对曰:「小以吾不识,则天下不足识也。」公曰:「守、战、远见,有患。夫民不必死,则不可与出乎守战之难;不必信,则不可恃而外知。夫恃不死之民,而求以守、战;恃不信之人,而求以外知,此兵之三暗也。使民必死必信若何?」管子对曰:「明三本」。公曰:「何谓三本?」管子对曰:「三本者:一曰固,二曰尊,三曰质。」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故国父母坟墓之所在,固也;田宅爵禄,尊也;妻子,质也。三者备,然后大其威,厉其意,则民必死而不我欺也。」

桓公说:"我已经听明白关于胜敌的武器和攻取敌人的策略了,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举措预知先后,不失地利,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要花钱收买耳目,要了解放国地图。"桓公说:"怎样才能保持野战必胜呢?"管仲回答说:"运用奇兵。"桓公说:"我想普遍掌握天下的情报,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小的方面如不认真了解,就不能了解天下的情况。"桓公说:"一守,一战,一侦查,这三者都有可忧之处。人民若没有必死的决心,就不能同他们共赴守战的危难,人民若不肯坚守信用,就不能靠他们进行对外侦查。依靠不肯死难的人民而求其能守和能战,依靠不肯守信的人民而求其向外侦查,这是兵家三种愚昧的表现。要使人民有必死精神和坚决守信,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要明确三个根本条件。"桓公说:"什么是三个根本条件?"管仲回答说:"所谓三个根本,一是固,二是尊,三是质。"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故国、父母和祖坟都在这里,是固定他们的条件;田地、房产和爵禄,是尊显他们的条件;妻子儿女,则是人质的条件。有此三者,然后再张大其声威,激励其意志,人民就能有必死精神而不会欺骗我们了。"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来者鸷距。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子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牧民何先?」管子对曰:「有时先事,有时先政,有时先德,有时先恕。飘风暴雨不为人害,涸旱不为民患。百川道,年谷熟,籴贷贱,禽兽与人聚,食民食,民不疾疫。当此时也,民富且骄。牧民者厚收善岁,以充仓廪,禁薮泽,此谓先之以事。随之以刑,敬之以礼乐以振其淫,此谓先之以政。飘风暴雨为民害,涸旱为民患,年谷不熟,岁饥,籴贷贵,民疾疫。当此时也,民贫且罢,牧民者发仓廪、山林、薮泽以共其财。后之以事,先之以恕,以振其罢,此谓先之以德。其收之也,不夺民财;其施之也,不失有德。富上而足下,此圣王之至事也。」桓公曰:「善」。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罚恐吓,四是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从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问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呵:那么治民应当以何事为先?"管仲问答说;"有时先施以政,有时先施以德。在没有狂风暴雨为害的年景,在没有干旱天灾的时候,百河通畅,年谷丰熟,粮价低,禽兽与人同吃粮食,人们也没有疾病和瘟疫。这时,人民是富有而且骄傲的。治民者应该大量收购丰年的产品,以充实国家仓凛,禁制薮泽的采伐捕获,先抓好政事,随之以刑法,并结合礼乐来劝戒人们以消除淫邪风气。这个就叫作先施以‘政’。如果遇上狂风暴雨为害的年景,同时也存在于旱之灾,年谷不丰熟,荒年粮价高,人民又有了疾病和瘟疫。这时,人民是穷困而且疲惫的。治民者就应该开放仓凛、山林和薮泽,以供应人民财物,不先讲政事,而先讲宽厚,以消除人民的疲困。这个就叫作先施以‘德’。丰年收聚人民的产品,不夺民财;荒年施予人民以财物,又不失有德;富裕了君主而且满足了人民,这是圣王所行的最好的事情。"桓公说:"好"。

桓公问管仲曰:「寡人欲霸,以二三子之功,既得霸矣。今吾有欲王,其可乎?」管仲对曰:「公当召叔牙而问焉。」鲍叔至,公又问焉,鲍叔对曰:「公当召宾胥无而问焉。」宾胥无趋而进,公又问焉,宾胥无对曰:「古之王者,其君丰,其臣教;今君之臣丰。」公遵遁,缪然远。二三子遂徐行而进。公曰:「昔者太王贤,王季贤,文王贤,武王贤。武王伐殷克之,七年而崩。周公旦辅成王而治天下,仅能制于四海之内矣。今寡人之子不若寡人,寡人不若二三子。以此观之,则吾不王必矣。」

桓公问管仲说:"我想成霸业,依靠众大臣之功,已经实现了。现在我又想完成王业,还可以么?"管仲回答说:"您可以召见鲍叔牙来问一问。"鲍叔到,桓公又问了这个问题。鲍叔回答说:"您可以召见宾胥无来问一问。"宾胥无快步而进,桓公又问了这个问题。宾胥无回答说:"古代成就王业的,都是君主的德高,大臣的德比较低,现在是您的大臣德望高。"桓公逡巡后退,肃然离开座位。三人遂慢慢走上前去。恒公说:"从前,周的大王贤明,王季贤明,文王贤明,武王也贤明;武王伐殷取胜,七年而死,周公旦辅成王而治天下,这才仅仅能控制四海之内。现在我的儿子不如我,我又不知诸位。由此看来,我不能成就王业,是注定的了。"

桓公曰:「我欲胜民,为之奈何?」管仲对曰:「此非人君之言也。胜民为易。夫胜民之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君欲胜民,则使有司疏狱,而谒有罪者偿,数省而严诛。若此,则胜民矣。虽然,胜民之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使民畏公,而不见亲,祸亟及于身。虽能不久,则人持莫之弒也,危哉!君之国岌乎!」

桓公说:"我想制服人民,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这不是人君所当说的话。制服人民是容易的。但制服人民这个办法,不是统治天下的正当办法。您想要制服人民,就使官吏分条写好刑律,再确定揭发有罪者有赏,不断审查而严于诛杀。这样,人民就被制服了。然而制服人民这个办法,终不是统治天下的正当办法。使人民怕您而不亲近您,灾祸很快就会来到自身。虽然人们可能不归咎于您,就是观望不前,不肯出力,也是很危险的。您的国家就将很不安全了。"

桓公观于厩,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尝为圉人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桓公视察马厩,问管马厩的官吏说:"马厩里什么工作最难?"管马厩的官吏未及回答,管仲回答说:"我也曾当过养马的官,最困难的事就是并排立木材构筑马栏。如首先立曲的木材,曲木又要与曲木相配,曲木并排立好,直木就无法使用了。如果先用直木,直木又要与直木相配,直木已并排立好,曲木也就无法挤进去了。"

桓公谓管仲曰:「吾欲伐大国之不服者,奈何?」管仲对曰:「先爱四封之内,然后可以恶竟外之不善者;先定卿大夫之家,然后可以危邻之敌国。是故,先王必有置也,然后有废也;必有利也,然后有害也。」

桓公对管仲说:"我要征伐不服从命令的大国,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先爱国内,然后才可以憎恶国外的不善者;先安定卿大夫之"家",然后才可以加害相邻的敌国。因此,先代明王一定要先有所立,然后才有所废;一定是先做兴利的事,然后才去做除害的事。"

桓公践位,令衅社塞祷。祝凫已疪献胙,祝曰:「除君苛疾与若之多虚而少实」桓公不说,瞑目而视祝凫已疪。祝凫已疪授酒而祭之,曰:「又与君之若贤」桓公怒,将诛之而未也,以复管仲。管仲于是知桓公之可以霸也。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