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已经到了彼岸,获得了一个为他烦恼的心魂所能安息的荫庇.
其实,他只是处于一种新的活动的始端.
在莫斯科过了一冬,(他对于家庭的义务迫使他随着他的家族,)"迄今为止,我一向在都市之外过生活......"(《我们应当做什么?》)一八八二年正月他参加调查人口的工作,使他得有真切地看到大都市的惨状的机会.他所得的印象真是非常凄惨.第一次接触到这文明隐藏着的疮痍的那天晚上,他向一个朋友讲述他的所见时,"他叫喊,号哭,挥动着拳头".
"人们不能这样地过活!"他嚎啕着说,"这决不能存在!这决不能存在!......"见前书.几个月之久,他又堕入悲痛的绝望中.一八八二年三月三日,伯爵夫人写信给他说:
"从前你说:'因为缺少信心,我愿自缢.,现在,你有了信心,为何你仍苦恼?"
因为他不能有伪君子般的信心,那种自得自满的信心.因为他没有神秘思想家的自利主义,只顾自己的超升而不顾别人,对于那些"为自己而不为别人的苦行者",托尔斯泰屡次表示反感.他把他们与骄傲而愚昧的革命家放在同一类型内,"他们自命要施善于人,可还不知道他们自己需要什么......"托尔斯泰说:"我以同样的爱情爱这两种人,但我亦以同样的憎恨恨他们的主义.惟一的主义是激发一种有恒的活动,支配一种适应心魂企望的生活,而努力筹思实现他人的幸福.基督的主义便是这样的,它既无宗教的安息情调,亦无那般革命家般徒唱高调不知真正的幸福为何物的情境."因为他怀有博爱,因为他此刻再不能忘记他所看到的惨状,而在他热烈的心的仁慈中他们的痛苦与堕落似乎是应由他负责的,他们是这个文明的牺牲品,而他便参与着这个牺牲了千万生灵以造成的优秀阶级,享有这个魔鬼阶级的特权.接受这种以罪恶换来的福利,无异是共谋犯.在没有自首之前,他的良心不得安息了.
《我们应当做什么?》(一八八四......八六)全集卷二十六便是这第二次错乱病的表白,这次的病比第一次的更为悲剧化,故它的后果亦更重大.在人类的苦海中,实在的,并非一般有闲的人在烦恼中造作出来的苦海中,托尔斯泰个人的宗教苦闷究竟算得什么呢?要不看见这种惨状是不可能的.看到之后而不设法以任何代价去消除它亦是不可能的.......可是,啊!消除它是可能的么?
一幅奇妙的肖像,我见了不能不感动的,说出托尔斯泰在这时代所感的痛苦.一八八五年时代的照相,见全集版《我们应当做什么?》中插图.他是正面坐着,交叉着手臂,穿着农夫的衣服;他的神气颇为颓丧.他的头发还是黑的,他的胡髭已经花白.他的长须与鬓毛已经全白了.双重的皱痕在美丽宽广的额角上画成和谐的线条.这巨大的犬鼻,这副直望着你的又坦白又犀利又悲哀的眼睛,多少温和善良啊!它们看得你那么透彻.它们不啻在为你怨叹,为你可惜.眼眶下划着深刻的线条的面孔,留着痛苦的痕迹.他曾哭泣过.但他很强,准备战斗.
他有他英雄式的逻辑:
"我时常听到下面这种议论,觉得非常错异:'是的,在理论上的确不错;但在实际上又将如何?,仿佛理论只是会话上必需的美丽的辞句,可绝不是要把它适合实际的!......至于我,只要我懂得了我所思索的事情,我再不能不依了我所了解的情形而做."见《我们应当做什么?》.
他开始以照相一般准确的手法,把莫斯科的惨状照他在参观穷人区域与夜间栖留所里所见的情形描写下来.这第一部(前面的十五章)完全被俄国检查委员会删去.他确信,这不复是如他最初所信的那样,可以用金钱来拯救这些不幸者的,因为他们多少受着都市的毒害.于是,他勇敢地寻求灾祸的由来.一层进一层,渐渐地发现了连锁似的负责者.最初是富人,与富人们该诅咒的奢侈的享受,使人眩惑,以至堕落."造成悲惨的主因是财富逐渐积聚在不生产的人手中,集中于大都会里.富人们群集在都市中以便享乐与自卫.穷人们到城里来仰他们的鼻息,拾他们的唾余以苟延生命.奇怪的是这些穷人中竟有许多是工人,并不去做易于挣钱的事情,如经商,垄断,行乞,舞弊,甚至抢劫."继之是普遍的不劳而获的生活欲.......其次是国家,为强项的人剥削其他部分的人类所造成的残忍的总体.......教会更从旁助纣为虐.科学与艺术又是共谋犯......这一切罪恶的武器,怎样能把它们打倒呢?第一要使自己不再成为造成罪恶的共犯.不参加剥削人类的工作.放弃金钱与田产,不为国家服务."罪恶的主因是产业.产业只是一项享受别人的工作的方法."......托尔斯泰又言:产业不是属于我们而是属于他人的东西."男人把他的妻,子,奴仆,物,称为他的产业;但现实证明他的错误;他应当放弃,否则惟有自己痛苦而令人受苦."托尔斯泰已预感到俄国的革命,他说:"三四年来,路人在谩骂我们,斥我们为懒虫.被压迫民众的愤恨与轻蔑天天在增长."(见《我们应当做什么?》)
但这还不够,更应当"不说谎",不惧怕真理.应当"忏悔",排斥与教育同时种根的骄傲.末了,应当"用自己的手劳作"."以你额上流着的汗来换取你的面包"这是第一条最主要的诫条.农民革命者邦达列夫曾愿这条律令成为全世界的律令.因此,托尔斯泰是受了他和另一个农人苏塔耶夫的影响:"我一生,在道德上受了两个俄国思想家的影响,他们使我的思想更为充实,为我解释了我自己的宇宙观:这两个人是农民苏塔耶夫与邦达列夫."(见前书)在本书中,托尔斯泰描写苏塔耶夫的相貌,记有与他的谈话录.托尔斯泰为预先答复特殊阶级的嘲笑起见,说肉体的劳作决不会摧残灵智的力量,反而助它发展,适应本性的正常的需要.健康只会因之更加增进,艺术也因之进步.而且,它更能促进人类的团结.
在他以后的作品中,托尔斯泰又把这些保持精神健康的方法加以补充.他殚精竭虑地筹思如何救治心魂,如何培养元气,同时又须排除麻醉意识的畸形的享乐和灭绝良知的残酷的享乐.一八九五年发行的《烟草与酒精》,又名《畸形的享乐》,俄罗斯原文中又注着:《为何人们会麻醉》.《残忍的享乐》,印行于一八九五年,中分:肉食者,战争,行猎.他以身作则.一八八四年,他牺牲了他最根深蒂固的嗜好:行猎.托尔斯泰克制他这件嗜好是费了不少苦心,因为行猎是他最心爱的一种消遣,这且是他的父亲遗传给他的.他不是感伤的人,他亦不见得对于兽类有何怜悯.他的眼睛简直不大注视这些畜类的......有时是那么富于表情的......眼晴.除了马,他具有一切贵族的癖好.实际上,他具有残忍的本能.他曾讲起他一棍打死了狼时,他感有一种特殊的快感.他的后悔的情操,发现得很晚.他实行持斋以锻炼意志;宛如一个运动家自己定下严厉的规条,迫使自己奋斗与战胜.
《我们应当做什么?》这是托尔斯泰离开了宗教默想的相当的平和,而卷入社会漩涡后所取的艰难的途径的第一程.这时候便开始了这二十载的苦斗,孤独的亚斯纳亚老人在一切党派之外,(并指责他们,)与文明的罪恶与谎言对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