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早晨3点钟,邓肯号的锅炉隆隆响起了,水手转动辘轳,船锚随着吊起来,离开那小港的沙底,回到锚架上,螺桨开始转动,游船又入海了。8点钟,乘客们登上了甲板,阿姆斯特丹岛已经在天边的云雾中渐渐消失了。这是沿37度旅行的最后一次停泊,距大洋洲海岸还有1620公里了,只要西风能维持10天,只要在海上没有什么意外,邓肯号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了。
玛丽小姐和弟弟罗伯尔看到海上怒涛,心里不免有些感触,这些波涛或许是格兰特船在失事前几天冲破过的呀,也许就在这里,格兰特船被打坏了,船员失踪了,只有父亲自己和印度洋上的风暴作斗争,结果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拖向遥远的海岸。船长在海图上画出各股海流的流向给那少女看。其中一股——印度洋的横贯海流,势力强大,向大洋洲流去,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因此,也许不列颠尼亚号桅杆被打断了,舵失调了,也就是说,在海和天的暴力之前完全解除了武装,只有随着这海流向前面的海岸奔去,结果撞得“粉身碎骨”。
然而,这里有个问题。据商船日报记载,格兰特船长的最后消息是1862年5月30日自卡亚俄发出的,怎么不列颠尼亚号离开秘鲁海岸只8天,6月7日便进入印度洋了呢?巴加内尔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合理的答复,就是最好持相反观点的人也不可能反对。
那是12月12日的晚上,离开阿姆斯特丹岛已6天了。哥利纳帆夫妇、格兰特姐弟、少校、船长都在楼舱里闲扯。和往常一样,不列颠尼亚号是全体人员唯一的心事。正在谈的时候,提出了上述问题,这一提,大家仿佛往头上泼了一盆冰水。
巴加内尔猛不防爵士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立刻把头抬起来。然后,一声不响地去找那个文件。他回来的时候,只耸了耸肩,仿佛一个人被一个“无所谓的小问题”难住了似的。
“你耸肩,我亲爱的学者,那就是说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出现差错了,既然如此,你总得有个答复吧。”爵士说。
“不要急,”地理学家说,“我先向船长请教个问题。”
“你说吧,巴加内尔先生,”船长说。
“一只快艇能不能在一个月内穿过从美洲到大洋洲的太平洋?”
“可以的,如果以每天110公里的速度航行。”
“是最快速度吗?”
“不是,快帆船的速度比这还要快得多。”
“那么,好了!”地理学家又说,“文件上的‘6月7日’几个字空隙比较大,它是不是真的6月7日呢?!假如海水把‘7’字前面的一个字侵蚀掉了,原来是‘6月17日’或者‘6月27日’,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对呀!”海伦夫人回答,“从5月31日到6月27日……”
“不列颠尼亚号有足够的时间穿越太平洋到达印度洋上!”
大家都十分满意地接受了博学的地理学者的解释。“又弄明白了一点!”爵士说,“还多亏了我们这位朋友的协助。现在,我们只有到大洋洲,在西海岸上寻访格兰特船长的踪迹了。”
“是不是一定在西海岸呢?”门格尔问道。
“是呀,船长说的对,文件中没有任何迹象说明失事的船只在西海岸而不在东海岸。因此,我们寻访目标应放在37度纬线的大洋洲海岸的东西两端。”
“这样,不是又有问题了吗,爵士先生?”玛丽小姐问。“啊,是没有的,小姐,”船长赶快回答。他的话解除了玛丽小姐的疑虑。“阁下请注意,假如不列颠尼亚号在大洋洲东岸停泊的话,他应该立刻会得到救援和帮助的。因为这一带几乎全是英国人,住的都是英国侨民。格兰特船长走不了16公里路就可以遇到同胞。”
“是的,门格尔船长,”巴加内尔说,“我同意你的看法。假如在东海岸的吐福湾,在艾登城,格兰特船长不但会在英国移民区找到一个栖身之地,而且也会找到交通工具返回欧洲的。”
“这样看来,”海伦夫人说,“我们假如到大洋洲的西海岸,遇难后船员不会找到同样的方便了?”
“是的,夫人,”地理学家回答,“那一带海岸荒漠没有一条路通往阿德雷得或墨尔本。如果格兰特船触礁失事了,它不会得到救援,就和在非洲那无情的海滩上失事一样。”“那么,”玛丽小姐问,“我父亲两年来如何生活的呢?”“我亲爱的小姐,”地理学家回答,“你总认为船只失事以后,你父亲在大洋洲登陆不成问题是不是?”
“是的,巴加内尔先生。”
“那么,一登陆以后,格兰特船长怎么办了呢?我猜测有三种可能:或者和他的同伴们到了英国移民区:或者落到当地土人手中;或者在大洋洲中的沙漠中迷失……”巴加内尔讲了好长一会儿,突然停住了,看看人们的眼色是赞同抑或反对这种猜测。
“继续讲下去吧,先生,”爵士鼓励他。
“首先,”他继续讲下去,“我否定第一种推测。格兰特船长不可能跑到英国移民区。否则,他的安全不成问题,早该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了。”
“可怜的父亲啊!”那少女自言自语地说,“他离开我们已有两年了。”
“让巴加内尔先生继续说呀,姐姐,”小罗伯尔说,“他最后会告诉我们……”
“唉,我的孩子!我不能告诉你们什么确实的情况。我所能断定的,只是你父亲落到大洋洲土人手中做了俘虏,或者……”
“这些土人会不会……?”海伦夫人着急了。
“您放心,夫人。”他知道海伦夫人将要说什么。“这些土人虽然未经开化,很愚笨,但是生性温和,不象他们的近邻新西兰岛上的土人那么好杀成性。如果遇难船员被他们俘虏过去了,他们绝不会有生命威胁的。这一点,我可以保证。所有旅行家异口同声地肯定过:大洋洲土人最怕让人流血,有好几次,旅行家和他们联合起来。打退成群被流放的囚徒的袭击。
他们很忠实可靠,而那些囚徒却惨无人道。”
“你听见巴加内尔说了吧?”海伦夫人对玛丽小姐说,“如果你父亲落入土人手中,我们会找到他的,而且那些文件也似乎告诉我们,他是落入土人手中的。”
“如果他在荒漠里迷失了呢?”那少女接上一句。询问的眼光盯着地理学家。
“迷失了,我们也会找到他,是不是,朋友们?”那位地理学家充满信心地回答她。
“毫无疑意,”爵士回答,他在扭转谈话的悲观趋势。“我不相信人类真的会迷失方向……”
“我也不相信,”地理学家又肯定了他的说法。
“那么,大洋洲大吗?”小罗伯尔问。
“大洋洲么,我的孩子,大约有775万平方公里,就是说相当于欧洲的五分之四那么大。”
“有那么大吗?”麦克那布斯反问道。
“确有那么大,少校先生,最多不过一码之差罢了。文件上写明了‘大陆’两字,你总该相信这片陆地有资格接受‘大陆’
的称号吧?!”
“这么大,当然可以称之为‘大陆’了。”
“我还要补充一句,”巴加内尔又说:“旅行家在广漠地区迷失的先例并不多。我知道的只有雷沙德一人,现在下落不明。在我动身的前些时候,在地理学会上听说已经找到他的踪迹了。”
“难道澳大利亚大陆没有被完整勘探过吗?”海伦夫人问。
“还没有,夫人。还差得远呢!人们对这个大陆的内部情况不如非洲了解的多,然而,这并不是人类的过错,而是苍天不承认探险家。从1606年到1862年,在大陆内地或沿海从事勘探工作的不下于50人。”
“啊,50多,”麦克那布斯带着怀疑的神气说。“是的,少校先生,不相信吗?我是把冒险试航的船员和大陆探险的旅行者包括在一起的。”
“那50也太多了点吧?”少校反驳说。
“你说太多,我还嫌少哩!”地理学家总是这样,当人和他唱反调时,显得十分兴奋。
“那你说出来!”
“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马上说出他们中的50个人来。”
“啊!冷静点,地理专家,我们说话可要负责任啊!”
“少校,你敢拿你的马枪和我的望远镜打赌吗?”
“我有什么不敢,巴加内尔,如果你喜欢的话?!”“好!一言为定!如果你输了,可就不能再用马枪打羚羊,打狐狸了。除非我借给你。不过,你要借,我还是会借的。”
“巴加内尔,鹿死谁手,还未可知,你也别抱多大希望胜我。”
“那么,我们开始吧,”那位地理学家提高嗓门,“女士们,先生们,请你们裁判。你,小罗伯尔,做计数员。”哥利纳帆夫妇、玛丽、罗伯尔、少校和船长,都乐起来了,急等着这次争辩的结果。成为这次争辩中心的是大洋洲,正是邓肯号要去的地方,这时,来谈谈它的历史,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大家请巴加内尔立刻开始显示他的记忆力。
“记忆之神尼母辛啊!”他开始高声叫道,“司文艺女神的母亲,给予我——你的忠实虔诚的崇拜者以灵感罢!在250年前,朋友们,谁不晓得有个大洋洲呢!从17世纪,在1606年开始,无数航海家和探险家踏上了这片土地。在这一年,西班牙航海家奎罗斯发现了,给它取名叫‘圣灵的澳大利亚’。罗伯尔,记下这个航海家的名字,我讲第二个。”
“记下了,”罗伯尔说。
“同年,奎罗斯船队的副指挥托列斯一直往那些新陆地的南面去勘察。但是,重大发现要归功于荷兰人海托治。在他在西南南纬25度的地方登陆,把陆地命名为恩得拉。在他以后航海家就多了,什么齐申、厄代多尔、内兹、卡奔塔……等等。”
巴加内尔连珠炮似地说了一大串。
他喝了口水,又接着说:“这就告一段落,我现在再说英国人。1680年在美洲打野牛的浪人头子,横行在南太平洋上的丹别尔,他干了许多年苦乐参半,侥幸逃脱死亡的勾当之后,乘西内号跑到澳大利亚的西北部,他和土人交结上了,对土人的贫穷、风俗、智慧作了完整的描述。1699年,当他回到海托治时,已不再是海盗了,而是皇家海军船长了。在这以后的70年中,没有一个航海家再来这里。直到1700年,库克船长在这片土地上出现了,自此,澳大利亚便打开大门迎接欧洲移民了。库克船长是个了不起的航海家,共进行过三次轰动一时的航行,既遇到奇闻异事,如在奥塔喜地观察了金星贯日的情景(即金星打日轮面前穿过的天文现象),也险些葬身海底,有一次,船触礁,几乎将要沉没,幸亏一块珊瑚嵌入漏水的裂口,堵住了水头。他的最大发现是找到了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珊瑚海,并且多次途经此地。但不幸的是,最后一次航行失事于散维齿群岛。”接着,他又例举了一批著名航海家,如腓力浦船长、巴斯上校、弗得林中尉等等,充分显示了他惊人的记忆力。
这时,巴加内尔已累得口干舌燥,嗓子直冒烟。他问罗伯尔多少个名字。
“56了!”
“少校,我还可以让你听个够,因为我还没有提到居拜雷、波根维尔、罗兹以德、维亢姆……”
“够了,”少校被庞大的数目压倒了。
“我还没有提到裴鲁、阔衣,”巴加内尔又数下去,和快车开动一般,“还有贝尔纳、特里加,宁可汉……”
“饶了我吧!”
“就数到这里为止吧,”爵士代少校求情了,“该麦克那布斯倒霉,他开始逼人太甚,但现在已认输了。”
“他的马枪呢?”巴加内尔带着得胜的神气问。“当然归你了,”麦克那布斯回答,“我自然舍不得它,但也无奈,你的记忆力好得狠,就是一个枪械库你也能赢去!”“对于澳大利亚的历史,”海伦夫人说,“要想有人比他记忆的还清楚详细,那是不可能的。甚至一个小小的地名或人名,一个最细微的事实……”
“噢!最细微的事实!”少校摇摇头,表示不相信。
“你不服?少校先生,”地理学家叫起来。
“我是说关于大洋洲的许多细微的事实,也许你并不是件件都知道。”
“岂有此理!”地理学家挺着胸脯说,表示十分自信。“如果我举出一个事实你不知道,还肯还我马枪吗?”少校问。
“你说罢!”
“说话算数?”
“当然!”
“好。你知不知道为什么澳大利亚不属于法国?”
“这个,我想是……”
“或者,至少能说出英国人对这件事提出什么理由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