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萧皇后传令联九部 杨令公奉旨抢三关(1)

作者:郝赫    更新时间:2013-08-28 14:05:20

却说宝国公杜天松已经年愈古稀。自从他的胞妹杜皇太后殡天以来,老头的身体一直不好,最近几年,常常是足不出户,关门谢客。由于赵匡胤驾崩,他只好拖病参加丧礼。他与赵匡胤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两个人既是君臣,又是骨内至亲的甥舅。为此,赵匡胤之死,令他悲痛万分。今日朝贺新君,他见赵光义对贺皇后明枪暗剑,不由心中愤怒。及至贺皇后取出先帝遗诗,赵光义万分感动,重重加封了赵德芳,又让老头欢喜若狂。这一病、一悲、一怒、一喜,糟了,老人家栽倒在金銮殿,当场气绝身亡。

用现代医学观点分析,牡国公大概得了“脑溢血”。古人不懂科学,最讲迷信;哎呀,老公爷被先帝传去了。他们君臣共赴天庭,途中也算有个依靠!

赵光义传旨:“厚葬宝国公!”

一帝一公两台大殡,隆重场面,可想而知。

古代帝王均有“年号”和“庙号”。“年号”是生前使用的,“庙号”是死后追认。经过朝议,追认赵匡胤为“太祖皇帝”。后人俗称“宋太祖”。再过二十一年,赵光义驾崩时,“庙号”定为“宋太宗”。照理说,皇帝生前是不能使用“庙号”的。咱们为了说书方便,暂把“宋太宗”这三个字提前借用.后文书中如果出现活皇上“庙号”,看官也就不必挑理了。

闲话带过。宋太祖丧事完毕,宋太宗正式临朝。取年号“太平兴国”。他在大赦天下、举办恩科、减免税赋的同时,又传下圣旨,晋封百官。首先,杜天松病故,其子杜文居本该按例降为“侯爵”。念老国公与先帝同日归天,爵位不变,封杜文居为第二代宝国公。再有高、郑二王,历史上功勋卓著,又都是皇亲,因而对东平王高怀德、汝南王郑印同赐。世袭罔替”。这个封诰很尊贵,俗称“铁帽子”,也就是一辈一王,千秋万代地位不变。再晋赞理王赵光美为“理王”,免去那个“赞”字。由于没有军功,不加“世袭罔替”。表面看来,赵光美是“一字王”,地位最高了。其实不然,因为他是皇帝的近支,对社稷威胁最大,所以宋太宗只封他“一字王”,不加“铁帽子”。这样一来,赵光美的后代子孙会越降越低。由“一字王”降为二字王、三字王、公爵、侯爵、伯爵……过不了十代八代,就成白丁了。这是皇上留了个心眼。赵光美很纯厚,竟然不知不觉,还为“一字王”而高兴。到后来,他的儿子赵珏降为“襄阳王”,这个人雄心很大,为夺江山,竟在襄阳聚众造反,并摆下“铜网阵”对抗朝廷。那时,已是四帝仁宗在位了。皇上派兵围剿襄阳,又引出许多故事。后人根据这些故事,编出一部武侠评书——《三侠五义》。书情虽然热闹,此处不必赘述。

如今,朝廷仍是“五王”;理王、云南王、东平王、汝南王、金鞭镇殿王。其中,金鞭镇殿王呼延赞地位最低。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四字王”,他是特殊环境产生的,可谓空前绝后,只算个“准王爷”而已。另旨:内、外三关的“八令工”恢复“八大令公”的封诰,并调金刀杨令公进京述职。再往下,各有封赏,不必一-交代。唯独兵部侍郎潘仁美职务不变,仍为朝中二品官。潘仁美心中忿忿不平,却也不敢争论。只得长叹一声:  “唉,皇上看重杨继业,我便永无出头之日了!”

宣调杨继业进京的传旨官仍由呼延赞担任。由于他是王爷,特加“钦差”头衔。领下圣旨,带着从人,飞速奔往佘塘关去了。

再说杨继业,这十余年来,变化很大。尤其是他的家庭,变化更大。佘赛花已经由一个少女变成中年妇人了。由于她自幼练武,身体十分健壮,所以,生育能力极强。除了那对双胞胎:大郎杨廷平、二郎杨廷定之外,接着又生了五男二女: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八姐杨琪、九妹杨瑛。由于这姐俩年龄最小,也就没人称她们大号。直到她们长大成人,还尽称她们杨八姐、杨九妹。这兄妹九人中,要属六郎杨延昭最聪明,七郎杨延嗣最勇猛。余下的众人,当然也非平常之辈。只是比起两个幼弟来,稍逊一头。

由于佘塘关距边塞较远,防御任务并不很重。再加上佘氏父子治理有方,所以杨继业显得很轻闲。于是,他除了研究兵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子女上了。武林世家,当然以武为先。遵照杨衮的遗嘱,他向子女传授杨家枪法。前文书中多次交代过,杨家枪法威震天下,兄妹九人照谱练枪,再加上父亲的精心指导,技艺日有所增。

谁知,这个消息传到内、外三关,六关七帅都把自己的儿子送来了,请盟弟杨继业一道传授武功。这些孩子长动不一,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才四岁。他们是:紫荆关元帅陈伯年之子陈林,居庸关元帅柴荣芳之子柴干,倒马关元帅郎吉平之子郎千、郎万,宁武关元帅黄如忠之子黄龙、黄虎,雁门关元帅苗化雨之子苗刚,偏头关元帅石若璧之子石青,督巡元帅王仲汉之子王顺。这小弟兄合在一起,恰恰也是九人。其中王顺最小,比杨七郎还小三个多月。他天真括泼,五官俊俏,深受杨令公喜爱。这后九人的天资虽然不如前九人,却也个个踊跃,虎跳龙腾。

看官会问:对这一群孩子,你何必交代得这样详细?众位有所不知,这后九人中的前八位,即:陈林、柴千、郎千、郎万、黄龙、黄虎、苗刚、石青均非平常之辈。他们长大成人后,位列边关十二大总兵中的前八位,曾屡立战功,而且还协助金鞭镇殿王呼延赞之子呼延丕显活捉过潘仁美。算是后文书中的几个重要人物。这里先把他们的身世交代清楚,也为后文书省下许多笔墨。至于年龄最小的王顺,则比那八大总兵更为重要。有关他的书情,此处暂不说破,看官耐心读下去,自然会见分晓。

再说金鞭镇殿王呼延赞,身背圣旨,兼程倍道,这天来到佘塘关。由于他是王爷,又是钦差大臣,老元帅佘洪洲不敢慢怠,急忙率领儿子、女婿出关恭迎。呼延赞一见,立刻飞身下马,连连施礼: “佘老伯父,您拿我真当钦差呀?哈哈,我这钦差是吓唬别人的,就连那个什么王爷也当得稀里糊涂。您千万别把我当回事,咱们还是上帅虎堂慢慢唠吧。”

佘洪洲也就不再谦让了。陪同呼延赞,来到帅虎堂:“王爷千岁,不知几时宣读圣旨?”

“读什幺?我连字都认不全。表哥,拿去你自个看吧。”

圣旨大如天子,佘洪洲、杨继业可不敢轻视。连忙让人摆下香案,参拜之后,启封开读。这道圣旨写的很长,先是怀念旧情,回忆了内、外三关的那段交往。再往下是一段安慰之词,什幺“爱卿身怀文武奇才,只在帘外当个‘令工’,实在委屈你了。用人不当,朝廷之过,爱卿莫怪……”。最后宣布决定:“恢复爱卿令公封诰,立刻进京,荣升兵部尚书,官居正一品。”圣旨结尾还写了几句想念之词,无非要求杨令公火速入都。佘老元帅读罢圣旨,满心喜悦:“贤婿,谁能想到,太祖皇爷那件‘铜锤换玉带,的盟约,被当今皇上落实了。我早就估计,像你这样的人物,岂能久翻池中?这回好了,既是公爵,又是尚书,总算有了出头之日。”

“岳父大人,小婿已是年近不惑,什么功名、利禄,在我心中早已淡薄了。这次奉旨进京,无非为国效力,报答皇恩而已。”说到此处,又向呼延赞问道:“表弟,我们这里消息闭塞,不知朝中近况如何?”

“朝中倒是挺安稳。尤其是先朝太子被封为八贤主以后,大臣们都夸皇上英明,对他很是忠心耿耿。”

“这件事情我们也听说了。不过,八贤王还是个少年,暂时不能发挥作用。只有文武大臣齐心协力,国家才有希望。表弟,文武大臣中,有对皇上不满的吗?”

“表面上谁敢?”呼延赞突然大笑,“哈哈,表哥,我告诉你件有意思的事。满朝文武都有封赏,唯独潘仁美那小子原封不动,还是个什么正二品。要说对皇上不满,大概只有他一个人。这小子窝老火啦,活该!”

“噢?潘仁美因何不加封赏?”

“谁知道?有那么一回,理王赵光美对我说:十几年前,当今皇上曾把潘仁美当作心腹。自从边关视察回来,就不理潘仁美了。理王还问过我,潘仁美和表哥你俩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冤仇?”

“唉,”杨令公长叹一声,“看来,我和潘仁美的误会,将越结越深。”

二公子佘赛虎面带冷笑:“妹夫,管他呢!潘仁美算个什么东西?十几年前,他追求过赛花,爹把赛花给你了,他能不恨吗?”

“二哥,这是私事……”

“公事也有。他从康平公主手里骗来五凤冠.准备献给辽将韩贵。让你识破阴谋,用火药包换下来了,差点把那小子炸死,他就更恨你了。据我猜想,他在康平公土跟前不定说了你多少坏话呢,所以你一直不受重用。十来年前.我把这些事都告诉了襄理王,哈哈,歪打正着,谁知襄理王当了皇上。他不加封潘仁美,好!如果宰了潘仁美,更好!”

佘洪洲一摆手:“赛虎,潘仁美毕竟还是朝中二品大员。十几年前的恩怨,不提也罢。来人呀,为钦差大人摆酒接风。”

酒宴吃到深夜,众人一醉方休。

遵照圣命,杨继业赶紧把佘塘关的后事做了交代。又请赛豹套好车辆,准备将六关七帅的九位公子分别送还。诸事就绪,已过七天。佘老元帅大摆家宴,为女儿、女婿、外孙们饯行。团聚十余载,冷丁手,彼此之间难割难舍。尤其那大小十八个孩子,朝夕相处,切磋文武艺。眼看就要各奔东西,全都流泪满面。

三更时节,佘老元帅叹道:“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席。天色已经不早了,明日清晨,你们还得分头上路,争晚就此为止吧。继业进京后,好自为之,千万莫损你杨家将的声望。”

“岳父大人,您也要多多保重。”

赛花早已哭成泪人,说不出半句话来。

“报!”城门官跪到后堂。“启禀元帅,关外来了几个人,自称是京都的钦差。他们口口声声要见扬令公,言说有紧急旨意。夜深人静,下差不敢开城,请元帅定夺。”

“噢?”佘洪洲一惊,“莫非朝廷又出了什么大事?来呀,速速准备灯球火把,本帅要亲临城头。”

杨继业、呼延赞、佘家三兄弟跟随老元帅来到南门,借着灯球火把往下观看。呼廷赞先是一惊:“哎呀,原来是高王千岁,失敬,失敬。请王爷稍候,立即开城。”

来者正是东平王、皇上的妹夫高怀德。后边跟的是他的几个从人、奴仆。

佘老元帅知道高王的身份,急忙命人敞开城门,亲自将高王迎入帅虎堂:“王爷千岁,恕下官未曾远迎,王爷莫怪。”

“佘元帅.本王突然到达,惊扰了。”

呼延赞忙将众人做了介绍,大家一一见过。杨令公问道:“王爷千岁,听城门官说您要见我,不知王爷有何吩咐?”

“杨令公,久闻你的大名,一直来能见面。今日相见,果然气字非凡。本王奉了万岁的圣旨,日夜兼程.特来向你宣布命令。”

“臣接旨。”杨继业连忙跪倒。

香案摆下,东平王高怀德传达圣意。

书中交代: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十六年,他灭荆南,剿湖广,平西蜀,吞北汉,威震天下,才渐渐换来四海升平。外番们慑于他的尊严,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如夸,先皇驾崩,新君即位(奇*书*网^.^整*理*提*供),有人就不那么老实了。首先行动的是塞外大辽国。

大辽是契丹民族,建国于唐朝末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雄才大略,他改革旧俗、重用汉人,制造文字、扩建城郭,使这个游牧民族逐渐走向正轨。可惜好最不长,他仅仅活到五十四岁,在攻打渤海国时,病逝军中。他的儿子耶律德光也很有率领,曾自称“父皇帝”,让后晋高祖石敬瑭称“儿皇帝”,并以强大的兵力夺取了中原的“燕云十六州”。那时候的辽国,称霸一方。谁知耶律德光的寿命比他父亲更短,只活了四十五岁就一命归天。临终之际,嘱托他的儿子耶律阮、孙子耶律景,无论如何也要强占中原,不称“大帝”,莫见列祖列宗.俗话说“一辈能、一辈熊”,半点不假。耶律阮当了世宗皇帝、耶律景当了穆亲皇帝,这两代君主虽存野心,却致绩平平,只得安分守己。到了第五代皇帝、景宗耶律贤即位之后,辽国才大见起色。

前文书说过,辽景宗耶律贤雄心很大,他的皇后萧绰比他的雄心更大。这个女人整天对丈夫说教:“我太祖、太宗创业艰难,他们临终之际,不忘称帝中原。我们这些当儿孙的,不能辜负先帝的期望。万岁,该动手时快动手,时机错过后悔迟呀!”

“皇后,这些道理,朕也明白。可是大宋朝坚如磐石,赵匡胤治国有方,此时动手,冉找灭亡呀。”

“那都是传言。我就不信,他大宋朝能胜我辽国!”

“嘿嘿,”景宗皇帝轻轻摇头。“皇后,难道你忘了,那年加冕大典时,你只想得到一顶五凤冠,结果如何?费尽心机,损兵折将。你想啊,中原大地比五凤冠要重多少?”

“这……”萧皇后柳眉双锁.“陛下,即便你说的有理,我们也不能静等啊。静等一万年,大宋朝也不会恭让江山。依妾妃之见,我们应该积极做好准备,只要大宋朝出现空隙,辽国就能长驱直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愿望。”

“皇后,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呀。准备什么,怎样准备?还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案。你容朕想想,以免欲速则不达。”

“皇上!”萧皇后心中实在不满。“无论什么样的方案,总离不开兵力、物力。离开这两样,哪怕是姜子牙重生、诸葛亮再世,他们也无能为力!”

“对,对。可是兵力、物力又从何来!”

“这要靠你去争取,你是皇上,手中有至高无尚的权力!”

“权力?皇后啊,你说的轻松,朕若把皇权给你,你能扩大兵力和物力吗?”

萧皇后在火头上,她明知皇帝这是戏谈,却把心一横:

“好,半年为期。若不能扩大兵力、物力,妾妃甘愿打入冷官!”

“你……爱妃,言重了。”辽景宗耶律贤是个老谋深算的君主。他表面不动生色,心里却有章程。今天见皇后这般急躁,便有意给她出点难题,以此打打她身上的锐气。“爱妃,一言为定,从明天开始,朕将皇权归你。”

萧皇后一愣,她没想到皇上真会这样做。可是根据她那争强好胜的性格,又难推辞。

第二天朝见群臣,景宗皇帝当众宣布:“诸位爱卿,近几个月来,朕一直觉得身体不爽。经御医检看,患了一种无名病。为此,朕准备击凤凰山鸡冠岭双鹿寺休养半年。这段时期,由萧皇后暂时代理国政。玉玺和圣旨由她掌管,望诸卿齐心协力,替皇后共担喜忧。”

大臣们彼此观望,只得遵旨.

景宗皇帝真的休养去了,萧皇后只好亲临朝政。平常素日,她见丈夫遣遥自在,自己接手之后,才觉出千头万绪,为君不易。好在这个女人十分聪明,办事又十分果断,不消两三个月,她就对朝政运用自如了。

这天,萧皇后传旨,专门召见北院大王亚典黑跋都。所谓北院大王,就是皇帝与各部落酋长之间的联络官。虽为正二品,却是皇帝的亲信。亚典黑跋都三十多岁,论辈分,该称皇后舅母。他双膝跪倒,日称拜见:“不知皇后有何圣谕!”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