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那本叫《从丑小鸭到女明星到超级富婆》的畅销书

作者:吴正    更新时间:2013-08-21 13:29:32

  俗语说,财来运来推不开。指的是人追钱难,钱追人易。因为钱总是跑得比人快,你追她是追不上的。而假如哪一天,钱看上了你,你要做的只是站在原地,不需再作任何劳动,待她主动靠上来便是了。

  终于有一次,湛玉的编辑部也逮到了一个能赚大钱的机会;但说是说能赚钱,开始时,还差一点是让湛玉自己给放跑了的。

  这是一本由一位著名女影星自爆内幕的类似于文字写真集的自传体小说。小说还采用了一个别致而渐进式的书名:从丑小鸭到女明星到超级富婆。其实,小说的题目已经一步到位地蕴藏了必定会触发一场巨大市场核热效应的一切潜因了。理由无非有二:首先,书名之本身就绘描出了一条最能贴近目前中国社会正在历经的心理曲线;其二更是:这位常让人仰其艳名却不识其庐山真貌的女星此回竟一反常情,开仓派米,在书中将与其缠绵的好几位本来只是存在于传说迷雾中的男主角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性到情逐一地来个洋葱剥皮层层深入,真刀真枪,绘声绘色。这不能不对她的千千万万的痴迷者产生一种望梅止渴的功效。正如作者自己在后记中十分煽情地写的那样:我的广大的观众与读者才是我永久的情人。就这样,她将本来只有一顶的情人的帽子,魔术般地幻化出千顶万顶来,分戴在了一切的她的仰慕者们的头上。

  这样的一本畅销书,一笔送上门来的赚头,首先交到了分管文艺书籍类的湛玉的手上。她浏览了一遍稿件,竟然怒不可遏起来,她提起笔来,几乎不加思索地批了几个字:败风坏俗,低级下流,不出!于是,稿件就被搁置了下来。后来又过了个把月,头头不知道从哪里风闻有此事,便将湛玉请去了总编办。总编与社长一起,找她“随便聊聊”。他们笑眯眯地首先表示肯定她的立场和赞赏她高雅的文学和文字品位。他们说,他们自己的看法其实与她的也十分相近嘛,像他们的这么一家享誉全国的一级出版社出这样的一部媚俗的作品是要掉身价的啊。但……但怎么样呢?两人欲言而止,社长笑笑望望总编,总编也笑笑回望望社长,余下的话,其实不说也罢。

  书很快便出了。一上市,果然大获成功。一时间,洛阳纸贵,一抢而空,而且屡版屡销,还很快成为了城中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本来嘛,既然是社领导定下的事自然有其理由,这又哪是她的意思可以左右和应该左右的呢?他们找她来婉言一谈,只是为了给她砌几级下台阶而已,这点,她又何尝不懂?所以说,根据领导的话去行动还是应该定为一条千秋不变的定律的。那次离开总编办后,她便立即又将书稿捧回了编辑部去。并日夜赶班,亲自督战编校审和版面设计等一切操作流程,以确保书能以最佳的面貌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面世,因为这些,才是她的份内事。

  但后来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竟然变成了:连湛玉自己也偷偷地迷上了这本《从》书了。她当然不会去赞赏它的文学性,文字品位和创作技巧,她更不会在编辑部当着她的部下们的面去读它和谈论它。明里,她仍然坚持她从前的那个观点(有什么不好坚持的?领导不也说与我的看法一致吗?),但回家后,尤其是当兆正去了外地创作时,她就一个人靠在床头板上,就着一盏光线幽幽的床头灯,将书琢磨着琢磨着地读了好多遍。她尤其对作者如何能应时度势从影星向所谓“富婆”身份转变的这一节描写印象特别深刻。在女星长长的恋爱季节中,曾出现过导演、编剧、作家、官僚、摄影师和武打明星等各种男人;对于他们中的有些人,她是情不自禁,有些是逢场作戏,有些则因工作需要。这是一只老故事了,没什么特别,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女星的成名史都是同一种模式的不同版本。但后来,女星遇到了一位仰慕她的香港商人。那人先是写信来的,一副战战兢兢的口吻。他说,他也是廿年前从国内出去的,当年他才三十来岁,在江西的一家支内单位工作。而女星那时刚开始她的银幕生涯不久,十八、九岁的光景,但已令他茶食无味,单思苦恋了好多年。他说,他现在已经很有钱了,事业也做得挺大,挺成功的;他今次写信来不想求点什么,只是很冒昧地盼望如果有可能的话,大家是不是可以互相通通信,如此而已。

  女影星把信看了一遍又一遍,想了一回又一回。她甚至能想象出那位写信人假如站到她面前来的模样:矮胖、秃顶,大肚腩,六十开外,油亮光光的脸上闪动着俗里俗气的笑。(后来她见到他时,她真吓了一跳,他与她想象中的那个样也相差无几,她说,她自己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啊?她,真神了!)但她还是当机立断同他回信,非但回信,而且还约他见面。

  命运证明了她的成功。如今,她已与他分手了。不也就是三几年的工夫?但她却因此而积累了经商的第一批资本,更重要的是,她向她自己也向社会证明了她人生的另一项潜能:她也能赚钱,赚大钱;管钱,管大钱。如今,她已不需要再去迁就什么或迁就谁了,在爱情这个问题上,她可以随心所欲的找一切她真正喜欢和真正能令她动心的男人;以她的财力,以她的影名,以她还未完全褪色的风韵,每回,她都能如愿以偿。所以说,她在书中如此拓广了思路地写道,一个国家与民族要及时完成与时代的接轨与转型,一个人不也一样?想想如果现在仍未能建立起足够的经济上的实力的话,又人老珠黄,又后辈笋出,又戏路愈窄,往后的结局会是个什么模样?——至少,不会像今天这么一般潇洒。

  湛玉不得不有点佩服她,有点羡慕她,甚至有点妒嫉她了。

  在此之前,湛玉是从来没瞧得起过那位影星的——事实上,她很少有瞧得起任何一位国产的影星,无论是男还是女——她有看过她饰演角色的一两部戏,她说,天底下凡缺乏演技的女演员讨好观众的方式都是千篇一律的同一种,那便是卖弄风情。而这点,又恰是最令她反胃的。湛玉的眼界很高,九○年之后的中国娱乐市场,美国的好莱坞和不少西方影片虽还没能明目张胆地登堂入室,但源源不断的VCD翻版片实际上已将它们的影响带进了这个城市的几乎每一个家庭之中。她最喜爱这类影片了,而且看看都看上了瘾。有时下班顺路去到专门有出售翻版碟片的市场上逛一圈,挑它个十张八张回来;有时则与人交换了来看,总之,她每晚必看一盘。其中有一些是日本和台湾拍的获国际奖项的文艺片,当不少女人都为高仓健或三浦友和型的亚裔名星而神魂颠倒时,她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也坚不为所动,她觉得自己是更意属西方风情的那种中国女人,假如让她有机会选择的话,她的选择一定会在李察基尔和汤•克鲁斯之间。

  有时,中国的电视台也会全过程转播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大会的盛况,每逢有这种机会,她必不放过。那一派星光璀灿的场面一下子将她从十八、十九世纪的古典场面拉回到了现代。每次,她都不可自控地沉湎在了一个女人复杂而又激昂的想象里,她的那份从来就是过强了的自信心,这会儿又在她的心态的天空中高翔盘旋了起来。我只是没有机会认识他们之中的一个罢了;否则,她想,她也完全能拥有嫁给他或他的资格。她也应该一袭夜礼服一串珍珠链的出席这种钻光熠熠的场合,她会挽着他们其中一个人的手臂,得体大方。对着无数“嚓嚓”闪亮的相机镜头,她将展现她那迷人的脸蛋、身段、肤质和她的那份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她不相信,她绝不相信,她就没有这份资格。而假如是这样的包装,这样的场合,这样的传媒,这样的地位,这样的一个他和她,她不也一样会引起全世界的轰动才怪呢!正因了这类想象,她有时甚至会对在电视或杂志上偶尔出来露一下面的那些巨星们的现妻、前妻或前前妻都怀上了一种叵测的、遥远的,几乎都有些不着边际的嫉恨;当那些庸男俗女的同事们正兴致勃勃地对他们或她们说三论四,发表着各自市井不堪的论点时,她往往会在别人的不留神间已经悄悄离场而去了。

  如此的一个她,怎么会瞧得上眼那位由丑小鸭和三等电影明星演变而来的所谓“富婆”呢?当然不会!但这一次,情形似乎有点儿不同。湛玉不仅将那本《从》书与她所钟爱的大师们的经典名著并排而立在书柜里,还时不时地将它取出来,选章就节地再读多一遍。那一次,当她在自己的房中百无聊赖地翻阅那本《安娜卡列妮娜》之先,她就是又读了一回《从》书的。她读着读着,就感觉心中有些烦躁郁闷和蠢蠢不安起来,这是她在阅读该书时常有的心情状态。她停下阅读,将书又插回书架上去。顺手,她将它边上的那本《安娜》取了下来,重新回到床边,躺下,翻阅了起来。就在这时,她听到门铃开始唱起了圣诞歌,安徽保姆的脚步声向着大门口走去。

  是谁会在这个时候来呢?决不会是兆正又回来了,这点她可以肯定。这些日子来,他只是变得一次比一次地更盼望能找个什么机会和借口离开她,离家外出呆多几天。这回,他去的是太湖湖畔的创作之家。他说,是人家请他去的,全程接待,而他,也正好有去一个安静一些的环境写点东西的计划,云云。那一天,当他拎着一件简单的手提行李打算离家的时候,正是黄昏时分,湛玉刚下班回到家后不久。对方来接他的车已经到了,停在了公寓的大门外,等他。她站在客厅的中央位置上,望着他离去的模样。她感觉,他在转过脸来朝她笑一笑时的脸部表情复杂得有些难以言达:有担心有紧张有尴尬,但也混合了些歉意和内疚。然而更有一种压抑不住的轻松心情的流露,仿佛他正在摆脱一种是非之地对他的引力圈一般。就这样,他走了,才几天,他不可能马上就自觉自愿地再回到这圈地引力中来的。但,这又会是谁呢?她好奇地搁下书本,打开房门,探出了头去。

  湛玉在我看到了她的一霎间也看到了我。而我,就这样从此走进了她的地心吸引圈中去。

  后来,当她在平静和冷静下来的某个孤处独坐的夜晚,她也会将当时的那个生命的霎间再放慢了播放速度地重映一次,她会把当时自己的那种种感觉细节再找出来,回味、品尝、核实一遍,并作出一番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有些,她后来告诉了我,甚至还作了些笔墨深浓的心理描绘;有些,她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而有些,她则从未,也永远不会,向任何人透露,包括我。以下,我要说的恰恰就是那第三类中的“有些”——而我之所以能有如此做的理由权利和资格,因为在此一刻,我又站回到一个小说作者的立场上来了。我经常在这种小说的角色与小说的作者,我与“他”,“他”与我,他人眼中的我以及我眼中的我自己的立场之间转换、改变,其感觉虽然有点困惑和迷惘,但却趣味盎然)。她觉得她当时思想的第一反应是短路,是那种会激放出带蓝电光火花的思想短路。它们先是跳向了他(指兆正),接着又跳向了“他”(指我),然后,然后索性直接奔她(指那女星)而去了。事后,湛玉甚至还为此事感到有点惊奇,她不明白,原来人的思路也可以具备那种类光速的。

  或者还因为有一点:在这之前的湛玉事实上已完全掌握了我在文学、生意两个人生层面上的发展。她甚至都了解到我近期以来频频回上海的行踪。她早已在心中将我称作为是一个“儒商”了,她觉得,她其实也没多做点什么,她只是重复了一切与她有着类似文化地位的人们所可能给我下的那同一个定义而已。而且,这个定义似乎是铁定的,是不容怀疑不容改变也不存在任何商榷余地的。这个定义在她将我与她自己的生存定位作出对比时,可以使她产生出一种朦胧的安全感来。她不太说得清这种安全感的实质是什么?反正在今后的相处中,她觉得她与我会各具生存的特质、特色以及特点;至少相对于兆正的存在而言,这种安全感便不再是一种虚构的东西了。她强烈地**到:我的出现与介入能给她今后的生存光谱增加另道色彩;这是一道暖光色,而她眼下的生命不就是因为太冷调,太青紫,太寒色了吗?

  接下来,她反而倒过来告诉我说,你现在在上海的厂开在哪里哪里——对吗?职工有多少多少——对吗?产品销往何处何地——也对吗?又说,每次回上海来我住的五星级的酒店通常是

  哪一家?酒店的日租金要多少?(她说到这一点时的表情有些夸张和激动)我觉得租金太贵,常如此花费也不划算,于是,便打算买一套侨汇公寓来久住,但就一直还没能找到一处合适的和满意的,等等,等等。我当然觉得十分诧异。是吗?是这样吗?她问。这都是谁告诉你的?我问——我自然会这样问的。湛玉神秘的笑了笑,说:是莉莉。莉莉的丈夫在香港曾是我生意上的合伙人,后来我回上海来发展,他们夫妻俩也来了,还在机场的出入境大堂里遇见过好多回,这点没错。但她说,原来莉莉也是她失散了几十年的童年时代的密友,这点我当然就无法知道了,再听下去,竟然发觉故事中还有故事。于是,一下子,我便又回到自己作为一个作者的立场上来了。有些,我想,我已在前面讲述过了;而有些,只要我还在将这部小说继续写下去的话,或者总有机会提到。

  还要补充一点:其实,当湛玉在对自己当时的感觉作出定量和定性化学分析时,她发现原来她还是在心底隐藏有一份暗暗的羞耻感的。是的,应该称作是羞耻感。不因为他,也不因为我,仍然是因为了那位女星。她痛骂自己说,你又怎么可以将自己去与这种人相提并论的?这种人?但这种是什么人?什么才是这种人?这种贱女人(!)她故意在心中将“贱女人”三个字说得相对地理直气壮,说得清清楚楚,说得明明白白,说得响响亮亮以及绝不带上半点含糊。她赋于了它一种正义性、批判性,一种似乎要镇压住某个魔瓶中的邪念不要在一不留神拔瓶塞的刹那间逸逃而出的煞肃性。然而,事实还是不容改变:她在第一时间念及的恰恰是那位“贱女人”。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