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新颖生动的艺术形象——序《史荣东剧作选》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2-07 13:28:27

翁 永 康

天地大舞台,戏剧小天地。戏剧是社会缩影,是人生的反映,它对剧本创作基本要求是:题材新颖、主题深刻、性格鲜明、情节丰富、矛盾尖锐、冲突激烈、语言生动、细节突出……在现有的文学样式中,我认为戏剧是最难掌握的。谈到戏剧创作,除了只供案头阅读的剧本外,搬到舞台上能不能强烈地吸引观众,受到看客们的热情关注,并且连演不衰,成为大家在街头巷尾的议认的热门话题,新闻媒体版面的宣传对象,这对于有志编剧这一行人来说,确实是很大的考验。

史荣东爱好文艺,从部队复员后,几十年来的业余时间,几乎大部份是用来学习及写作的,可以说废寝忘食,刻苦读书,朝思暮想,埋头写稿。他不仅写散文、写小说、写诗词,特别是对戏剧情有独钟,这与他小时候受戏剧的熏陶,对舞台演出的迷恋分不开。他思维活跃,笔头勤快,话剧、戏曲、电影、电视剧,什么都想试一试,闯一闯。

十几年前,《剧本》月刊举办了戏剧、电视剧创作函授班,委托我负责组织上海部份审稿工作和讲课活动。史荣东是函授班学员,那时候的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好家伙,一出手就是二十集电视剧本,读他的习作,占了审稿很长时间。一九八九年,我由上海戏剧杂志社调到上海文学艺术院工作,曾通知他参加过创作组的一些活动,他虽到“不惑”之年,对文学戏剧创作仍保持旺盛的钻劲。一九九一年我离休后赋闲在家,多年不见,近日他突然送来一本已出版的散文集《情风》和一本即将出版的《史荣东剧作选》校样,令我大开眼界。

我仔细翻阅了《史荣东剧作选》中的几个本子,感觉比作者在函授班时期的习作,有了很大的突破,最突出的一点是,作品不再追求表面的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人为地把篇幅拉得冗长,而是注意从人物出发,生活出发,在尖锐复杂的戏剧矛盾中,努力展现人物的性格特色。古装戏《萼梅》,表现的是一位侠女,她开朗活泼,敢想敢干,习文弄武,藐视世俗。她在得知自幼青梅竹马,朝思暮想,已订过婚尚未谋面的夫君马达华是个欺男霸女的纨绔子弟时,她并未遵守“女子从一而终”的古训,毅然决然地与之断绝关系,追求自己的幸福。剧中人都有着生动的个性,这个艺术形象不同于以往戏剧作品中出现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闺阁千金的类型化人物。纵观剧作选中其它人物也有着鲜明的个性,历史剧《新光武中兴》塑造了一个官职卑微却不畏权势,敢做敢为的强项令董宣,对手是光武帝刘秀和湖阳长公主刘黄,戏剧矛盾是激烈的,冲突是尖锐的,情节是生动的,因为对立双方的性格特征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而夹在矛盾冲突漩涡之间顾大局、识大体的皇后阴丽华这一艺术形象更为新颖突出。现化戏《失子泪》写的由一场车祸,一位妇女失去了亲生儿子,终日思念,精神恍惚,而肇事司机领导不但主动承担责任,而且设法说服妻子,用自己的宝贝儿子,去安慰失子妇女的寂寞灵魂。“车祸无情人有情”。史荣东长期从事驾驶工作,对交通战线上“舍己为人”这类题材比较熟悉,笔下的人物形象以及矛盾新颖别致,写起来可谓是得心应手。

看了本子,我第二感觉是《剧作选》语言通俗易懂,唱词简洁明快,有不少唱词优美动听,如诗如画,如《萼梅》唱段《黄昏断肠雨》中,逗新诗社的诗都有诗情画意。戏剧是靠对话展开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因此戏剧语言选择和加工提炼是非常重要,它不但要求生活化、个性化,又要具有文学化、艺术化的特征。史荣东已经作了认真努力,这对于少年时代读书不多,完完全全靠刻苦自学成长起来的作者,的确很不简单。第三是选材方面,作者比较注意主题思想的现实意义和教化作用。题材来源与主题体现,应该是作者生活中深入观察受到强烈,思考最多,与众不同,胜人一筹的。史荣东明白这个道理,在这方面花了功夫的,因此他选择题材具有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即是历史题材也离不开现代意义。以史为鉴,使人们从历史的事件中得到了启迪。《剧作选》中几个生活小品题材新颖,矛盾实出,及时反映现实,较有特色。

当然几个本子中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地方,我认为有两点,一是要注意展现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如无场次都市现代戏《秋雨情深》中几个人物形象思维发展的脉络还比较单一,矛盾冲突也不够激烈。思想斗争应该有起伏,也有反复的,像大海潮水奔腾,一浪过一浪,才能引人注目,耐人咀嚼,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另一点是要深入地观察人物,体验生活,特别要注意对生活细节的积累。在剧本创作中,经过艺术加工的一个活生生的生活细节,它对于刻划人物性格,揭示时代特点,加强矛盾冲突,促进剧情发展,深化主题思想,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令人过目难忘,永远铭刻心底。

我期待着史荣东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现。

                (作者:原《上海戏剧》副主编)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