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时看行程单时觉得有些奇怪,游莫斯科竟有游览新圣女公墓内容?我走了地方不能算少,国内国外从没有过旅游看坟地之说,是不是莫斯科无物可看?到了莫斯科,当然,迫切想了解,新圣女墓有什么别样的风景。当我走进新圣女公墓区,见到了一块块墓碑,使人非常震撼,这哪是墓碑?整个墓区张扬着俄罗斯的民族之魂!
始建于16世纪的新圣母公墓位于莫斯科城的西南部,起初是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的安息之地。据说,当时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娅公主在这里被囚并葬身于此,因此,有些中国人干脆就把它叫做“俄罗斯的公主坟”。到19世纪,新圣女公墓才成为俄罗斯著名知识分子和各界名流的最后归宿。该公墓占地7.5公顷,埋葬着2.6万多位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是欧洲三大公墓之一。这里有著名文学家普希金,作家果戈理、契诃夫等;作曲家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舞蹈家加林娜·乌兰诺娃;播音员尤利·鲍里索维奇·列维;坦飞机设计师安德烈·图波列夫;政治家米高扬、波德戈尔内、叶利钦等等。
导游介绍说,“新圣母公墓碑是斯大林下令建造,他组织俄罗斯顶尖雕塑家,为俄罗斯民族杰出人物,雕塑出具有个性的墓碑,张扬出民族的正气。入选新圣女公墓有三个条件:一、对国家有贡献者;二、人民公认的;三、经过墓地专门审查委员会通过的。
新圣女公墓饱含着浓厚的文化韵味,墓主的灵魂与墓碑的艺术巧妙结合,形成了特有的俄罗斯墓园文化。新圣女公墓反映了俄罗斯历史,每个墓碑都仿佛是历史的一页,公墓的雕塑各具特色,是俄罗斯雕塑艺术发展的缩影。
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墓碑上的浮雕,突显了俄国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前后的转变的历史过程。刻有童话故事《狼和小羊》:“小羊乖乖,把门开开,妈妈回家,带来鲜奶”。
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墓碑上只是简单的几个音符。这位天才的音乐,已经铸造了几代俄罗斯人的灵魂和脊梁。用《列产格勒交响曲》,鼓舞全世界反法西斯战斗的信心。
著名芭蕾舞演员加琳娜·谢尔盖耶夫娜·乌兰诺娃的墓碑是一块洁白的大理石,她优美的舞姿永远的留在了像幕布一样的碑刻上。
莫斯科大马戏创始人,尤里·弗拉米洛维奇·尼库林的墓碑中,他坐在一片松林中,眼睛看着他前面卧着的他忠实的朋友,那只聪明的狗,据说他和他的狗是同天死亡的,这是心灵交融的结果,比人和人的情感更为真挚,动人。
歌唱家斐奥德·亚里夏宾的墓前竖立着一座全身雕像。雕像的姿态是当年著名画家列宾,为他画的肖像。夏里亚宾靠坐在沙发里,一手搭在扶手上,一手插在坎肩里,头略微上扬。神情专注,似乎在聚精会神地倾听音乐。
世界著名的米格战斗机设计者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杨的墓碑,设计的非常简洁。一架插入云霄的米格战斗机,清楚的反映了米高扬毕生的理想和追求。
坦克炮的设计师拉夫里洛维奇,他的墓碑更有特点。由于他设计的穿甲炮弹,可以穿透100厘米厚的钢板。雕塑家就将他的墓碑设计成,一块厚度为100厘米的弯曲钢板的形状,而墓碑上的三个弹孔,则形象地向后人炫耀着,这位武器专家研制的炮弹,威力是多么的巨大。
苏联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索比诺夫去世后,女雕刻家薇拉·伊格娜吉耶芙娜·穆希娜对他墓碑的设计,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终于,一只垂死的天鹅形象,这只美丽的天鹅,成为了索比诺夫灵魂的化身。
卓娅·科斯莫杰扬斯卡娅碑,根据说卓娅就义时表情和姿势,塑造出为了民族不惜牺牲,割去乳房,视死如归英勇的英姿,年仅17岁的卓娅她被德军绞死后的真实情景。
赫鲁晓夫的墓上立着一块三米高,两米宽的墓碑,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几何交叉在一起,赫鲁晓夫的头像就夹在黑白几何体的中间。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通过黑白两色交错的花岗石,表现了赫鲁晓夫鲜明的个性和他的功过政绩。赫鲁晓夫的头颅从花岗石中探出来,紧盯着来往的后人,微笑着倾听后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座公墓里还埋着三个中国人,分别是王明和他的妻子和女儿。中国革命历史上,有他的一页。为了革命变卖家产,曾留学苏联,被称为斯大林的学生。曾派往中国,担任中共的高级领导。王明在担任中共领导期间曾经犯过左倾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在1935年红军长征的时候,据说是他第一个提出八一抗日救国宣言。开创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大门。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他墓碑上把临终前的最后一刻,被雕塑家永远地定格在了这块石板上。他的一只手放在书稿上,饱受疾病折磨的身体微微抬起,眼睛凝视着远方。墓碑下面还雕刻着,伴随了他大半生的军帽和马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对我影响很大,其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记得50多年前,我在南京军区服役,大热天,到南京军区军人俱乐部借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在我的游南京记(2)《青春年华》中写道:“南京是我国四大火炉之一,每逢夏日,往往一连一二十天四十的高温,炎炎的赤日喷吐着火舌,把田埂上草烧焦了,把河塘内水吸干了,只有龙虾在干裂的河底垂死地喘息着。大热天的营房,像个烘箱。满天飞的蚊子,像一架架轰炸机,‘嗡嗡嗡’地寻找目标,一叮一个疙瘩。战友们午睡了,可我—个人躲在帐子里,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毛巾,一边看书一边擦着汗水,有时人像从汗水中捞起来似的,我帐子一挑冲到了井台,一桶水从头浇到脚,短裤一换又钻到帐子内啃起书来……每逢节假日,不管酷热与严寒,少不了调几部车子,到军人俱乐部看书、借书,有时,带着馒头埋头一看就是一天半日的,几乎天文地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音乐图画、古今中外,什么书都借,什么书都看。”当然,其中包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保尔·柯察金形象,激励我奋发向前!
游南京记(1)《寻找岁月》也记载当年岁月:“一九六二年是我国艰难的一年,国内特大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帝国主义‘**合唱’,印度边疆挑衅,蒋介石**,国内反动分子的蠢蠢欲动,造成了紧张局势。因为南京是国民党老窼,当时南京形势也十分严峻,反动标语不时地出现,与敌人联络的敌台信号不断地发现。新华电影院灯一灭,反动传单纷纷飘下,谣言像生了翅膀,大街小巷满天飞,一会儿说国军打到了福建,一会儿又说打到了上海,有时信号弹打落在站岗战士的脚前。有一次竟发生了这样的事:我们部队野营训练,一批反动分子以为“国军”回来了,打着旗子来迎接,结果被我们逮个正着。”
“随即我们部队也进入了一级战备,每个战士都是枪不离手,子弹不离身,连睡觉都不脱军装。军训像拉满了的弓,紧张的气氛系着每个战士的心弦。战友们每天都扑在雪地上,手脚都麻木了,红肿了,但没有一句怨言,因为我们知道,这是祖国与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大个子王,小个子吴都成了百发百中的神枪手,而我在这个骨节眼上出了个大洋相,二百米射击,竟剃了‘光头’,看到靶子前的划圈圈的小旗,我愣住了。班长忍不住把军帽一丢:‘他娘的,尽丢人!……‘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的歌声嘹亮。看到战友们一个个喜悦心情,我难过极了,一到营地叫大个子王给我剃个光头,偷偷地在大树下抹起鼻子来。……后来,班长手把手的指导下,找到了在射击时没有掌握好呼吸的原因。几天后,正式射击,我立、跪、卧三种姿式射击都是五发五中,还打了几枪满环呢!连队嘉奖了我,给我戴上了大红花,我望着指导员、班长的笑脸,多么想把大红花别到他们胸前呀。”
在部队多年中,我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后来退伍到运输公司当装卸工,很多一起分配当装卸工战友因吃不了苦,要求调离,而我在保尔·柯察金的形象激励下,再苦再累坚持本职工作,一年中,被授为“青年突击手”,评上了“上海市五好职工”。几十年追求文学梦,不管碰到了多少艰难,我总是挥笔不止。退休后,爬山涉水,写了100多万字游记,完成了200多万字30卷《春霭涌泉》,而今,仍勃发而前。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