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河北记 游秦皇岛老龙记 腾龙气势老龙头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1-24 10:42:31

车辆急匆匆地穿行在秦皇岛市,来不及细看市内景物,在夕阳余辉中,我们来到了仰慕已久的老龙头。

首先,我们游览了气势雄浑的宁远城。宁远城是大明王朝在山海关以外的一座军事重镇,著名的宁远大捷就是发生在此地。宁远城是为了抗御金国入侵,由袁崇焕率四万多军民用一年多修建而成的。他在规划宁远城时,城墙高三丈二尺,城墙垛口高六尺,城墙基址宽三丈,城墙上宽二丈四尺,城墙四角筑炮台凸出于城角用来架设红夷大炮的。城内布置以各门为轴建“十字形”道路,十字形大街中间有鼓楼一座为战时击鼓进军、平时报晓更辰所用,察院行台、参将府建在城内东南。按察兵备司设在西北(即永和街北),城外有护城池一周。

接着我们来到了老龙头,老龙头是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所建造的,清康熙、乾隆年曾进行重修。老龙头是一座由陆地入海的石城。石城、靖卤台、南海口关和澄海楼组成,澄海楼高踞老龙头之上。楼上有明朝大学士孙承宗所书“雄襟万里”和清乾隆皇帝所书“澄海楼”匾额。楼壁镶嵌数块历史名人手书的卧碑。自澄海楼南下,三层城台有一独耸的石碑,镌刻着“天开海岳”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澄海楼大有抱日揽海,气吞八荒之气。我站在高耸入云的澄海楼前,向大海远眺,那金灿灿的红日,烟茫茫的大海尽收在胸中,涌动起胸揽万千气象的豪襟!弟弟别出心裁,走进靖卤台,头从窗口伸出,舞动双臂相似在揽抱西坠的红日。我快门一按,留下他豪放不羁的风釆。

我顾不了时间的仓促,从靖卤台匆匆而下,单独向老龙头伸向大海处走去,只见石城如苍龙展现在滔滔海浪之中,呼哧哧地升腾起中华凛然的正气,昂藏起民族的妖娆。世上有三种长城,即:陆上长城;水上长城;而老龙头的长城最为独特,是陆上与水中相连接的长城。

我回首一看,只见海上仿佛有一位武将,披着鎧甲,骑着战马,满脸是血地在海浪中奔驰而来——他就是被称为明“长城”,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蓟辽督师袁崇焕!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抗清(后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任邵武知县不久,天启二年(1622年),到北京接受朝廷的政绩考核,他利用在京的机会,单马独骑到辽东察视边塞,了解形势,为守防辽东进行准备。此时辽东形势,已经越来越危急。辽东经略王在晋分析当时关外形势道:“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袁崇焕回京后主动请缨,要求到边关为国效力。

袁崇焕到宁远后率四万多军民,用一年多修建宁远城,使宁远成了攻不破的堡垒。虽然金主努尔哈赤多次率兵进攻宁远,但久攻不下,最后在攻战中他中伤而亡。袁崇焕先后取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广渠门之战等胜利。成为明王朝的“长城”与擎天柱。“乙巳之变”,后金实施反间计,被崇祯帝以通敌谋叛等罪名磔杀。《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崇祯)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据专家分析,袁崇焕死于剐刑,即凌迟。剐刑最多剐三百六十刀,袁崇焕是被剐了3543刀的,而且,最不可思议的,他剐下的肉,竟被人花钱争相食吃!

为什么袁崇焕会被凌迟,是不是他犯下十恶不赦的弥天大罪?使百姓切齿相食?——这是我久久思索的问题: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了“乙巳之变”,后金约十万精兵,在皇太极率领下,绕道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逼明都。11月18日,满清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兵部侍郎王洽急调各路勤王保卫京师。袁崇焕得知,他在未奉诏情况下,率九千骑兵直奔京都救驾,虽有四千人掉队,仍日行军三百行余里,比清军早到二天到达京都。第二天,保卫京师战斗就打响了。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并把袁崇焕被捕下狱。袁崇焕被捕下狱后,部下不服,无心保卫京师,纷纷退散。崇祯无奈,多次命侍郎以上官员,在狱中劝说袁崇焕写信召回部下保卫京师。袁崇焕在他老上级劝说下,写信给部下劝说他们忠于朝廷,从而解了京都之围。京都解围后,经一年多时间对袁崇焕进行调查,最后,崇祯下令处死袁崇焕。

为什么崇祯经过一年后才下旨处死袁崇焕?我以为,是崇祯的皇权受到了严重挑战,而不是简的中了反间计。袁崇焕部下无视王命,唯听帅命是从,这是自古以来的皇家大忌,这是崇祯刚愎自用,自毁长城,断送了大明近三百年的江山。最令人不解的是,京师百姓竟匪夷所思地花钱争食大明的顶天柱,可谓是愚昧之极,时代的悲哀!我曾作《紫花儿序·哀袁崇焕》:

千刀挨剐,买肉争吃,定是罄竹难说!有谁知晓,单骑入虎穴,宁远相搏?悲哉,大将空将倾厦托!休提妖惑,如此君民,怎不亡国?

一个巨涛席卷而来,袁崇焕坐骑化成金龙,驮着袁崇焕乘着霞光而去……

又一个浪头袭来,浪头上三个夜叉押着剃着“阴阳头”的鬼魅——他就是山海关总兵、平西王、周太祖吴三桂。

吴三桂,明朝辽东人,祖籍江南高邮(今江苏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他以父荫袭军官。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后封汉中王、济王。1644年降清,引清军入关,被封为平西王。1661年杀南明永历帝,1673年叛清,发动三藩之乱,并称周高祖。吴三桂得知父亲吴襄农民军“拷夹”,又闻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重要将领刘宗敏所占有,他决定降清,引清兵入关镇圧反清力量,从而使历史改变了走向,满淸成了中原之主。我看电视剧《康熙王朝》时曾写《山坡羊》二首:“一:康熙世称为大帝/细品味/扣人心弦一部戏//生、旦、净、末、丑/个个上场都入戏//鳌拜是净拔山兮/却栽在牛犊小子动心机//孝庄属旦堆高髻/半卷垂帘云雾里/藏/剑与戟//为/万万岁//二:吴三桂拥兵枉自立/不怕子孙不敢姓吴/人人骂狗屁//朱国治杀妻灭子人头祭/都只为/饥不择食吞红砒//杨隆基诳称朱家三小子/急火火/上龙基//周培公大略擎天臂/怎难免/兔死狗烹遭猜忌//悲/蓝齐儿远嫁大漠/婿为的//看/一部通史摔八瓣/权与利”。

我站在“天开海岳”石碑前驻步,展望着落霞飞天的老龙头,它涌动起几多灿烂的辉煌,几多滔滔扑岸的恶浪,几多难测政治的风云,几多悲壮慷慨的赞歌,给人无限的感慨!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