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颐和园中昆明湖向往是很久的,自幼读了毛主席的“莫道昆明湖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诗句时就迷上了她。我还知道,昆明湖又叫西湖、大泊湖,面积三千三百余亩,是由神山泉水汇集而成的天然湖泊,湖中种植荷花,亦可泛舟垂钓,景色与天堂西湖相媲美。
穿过了十七孔桥、玉带桥、西堤六桥,只见昆明湖犹如灿灿的明鉴——这都是漫天卷地的大雪造就的。自然是在上海从未见到过的,我俩感到十分惊奇。一回头,只见三个勇敢者,大摇大摆地从万寿山踏着湖面上的冰朝着对岸走来。“好险呀!”我情不自禁地惊叫起来。
“扬花扰乱少年心”。顿时,我也想仿效他们做个勇敢者,潇潇洒洒地在冰上走上一回。正当我迈开脚步想跨进湖面时,而妻子一把死死地拉住我说:“这是好玩的么,湖中冰一破,岂不是白白地送了一条性命?”没奈何,我只得顺从妻子良言忠告,沿着湖堤走去。然而,心中总是想当一回勇敢者,在湖面上溜达,因为,在上海从未见过湖面上结冰走人,不到昆明湖面上走上一遭,岂不亏了自己,错过了南方人难见的良机。到了文昌阁,有一少女在湖面上滑冰,姿态如燕,飞旋翩翩。这时,我再也忍不住了,趁妻子一不留神,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向湖中冲去,大摇大摆地在湖面上潇潇洒洒地来来回回走着,觉得十分爽快与惬意。
妻子在岸上叫着,当我走到她的面前时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一把把她也拉进湖中。一轮红日升腾起来了,颐和园顿时气象万千,昆明湖犹如巨大镜子在阳光照耀下更是银光闪耀,万千风姿了。我快意地在冰上做出“翻跟斗”、“竖蜻蜓”“卧玉佛”、“七巧会”等姿式。“咔嚓”快门一闪,定格了我们俩人生难得的潇洒。
颐和园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她的迷人之处,在于集我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是“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典范。她气宇恢宏,富丽堂皇,阁耸廊回,山俏林秀,湖碧映辉。万寿山琉璃华彩,气吞云霄;排云殿云飞霞绕,囊括八荒;宜芸馆玉澜锁娇,龙嬉凤嗔;长廊绘画卓绝奇妙,似梦似幻,大有天阙辉煌天上有,好风吹落颐和园的意境。
我伫立在乐寿堂前,欣赏着慈禧寝宫前的四只九桃铜炉、梅花鹿、仙鹤,思索着慈禧的“六合太平”:慈禧执政几十年,果真是“六合太平”,“奉扬仁风,慰彼黎蔗”么?不用细问,回答是否定的。颐和园就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政权腐朽衰败,被人凌辱的历史,是中国近代被列强瓜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好的历史见证。
“木先朽之,然后才有蛀虫”。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几十年个王朝兴替,有几个王朝不都是这样?夏有桀、商有纣、周有幽王、秦有二世、汉有灵帝、隋有炀帝、唐有玄宋、宋有徽宗,就连想很有作为的明崇祯,也因“大厦将倾,一木岂能撑”,最后在一棵槐树下成了亡国的之魂。英法联军入侵与掠夺,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然而,究其原因仍然是“木先朽之,然后才有蛀虫”。
颐和园原名叫清绮园,是乾隆建造的行宫,咸丰十三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所毁。光绪皇帝他不顾清王朝的龙座已在薄冰之上,不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顾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挪用了海军军费600万两白银,醉生梦死地为慈禧太后建造安乐窝,改清绮园为颐和园,以致1894年7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使中国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全军覆灭。1895年4月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向日本赔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并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从而,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以前,清王朝早已腐烂,贪污行贿,卖官鬻爵,“千里做官为了钱”已成时风,一个大臣要见主子,还要向太监塞上几千两银子的红包,再加上,最高统治者对外狂妄自大,保守僵化,闭关锁国;对内对人民大肆盘剥,腐朽没落,镇压不断,这样的王朝能不有灭顶之灾么?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我觉得,眼前的颐和园是一面整人衣冠,晓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只有经常“照照”,就会使人常怀忧患,促使人们不断奋发,不断进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应做到户枢不蠹,才能永葆青春朝气,尤其在我们改革开放,惩治腐败中常想到这面镜子,或许从中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吧!
199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