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岳阳楼记 岳阳楼上思忧乐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1-23 16:13:3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先下之乐而乐”,这是激扬千古的名句,她却闪烁在洞庭之畔岳阳楼上。岳阳楼建筑最为古老,原是三国鲁肃练兵场所,它重建于晚清光绪,当时慈禧当政,在重建的岳阳楼建筑有着“以凤御龙”的特征。岳阳楼是中国唯一现存的盔顶式建筑,三层十九米高木结构楼宇,四根粗大楠木架起楼高三层的岳阳楼。底楼中堂是仿张照书体绿字黑底《岳阳楼记》,二楼是被乾隆称为王羲之第一人者张照亲书的《岳阳楼记》,三楼是毛泽东书写的诗圣杜甫《登岳阳楼》诗篇。岳阳楼历代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

湖南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船靠岸在《挑担茶叶上北京》歌声中,在“芙蓉国内尽朝辉”中,湖南的乡亲们打着敲扭着舞笑迎远方客人,真挚而热忱的情感表达了对毛泽东主席缅怀,对朋友的洋溢着激情与好客,我们一下子被热烈气氛所感染,溶浸在欢腾飞扬的朝霞之中了……

说来有趣,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而范仲淹根本不在岳阳,没有亲眼目睹新建造岳阳楼盛况却笔走蛇龙地写下了留芳千秋的《岳阳楼记》。在《岳阳楼记》中气势磅礴地奔流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细一想并不怪,大凡文坛巨擘都有不同寻常的想象,有想象就会天阔任鸟飞的翅膀,诗圣杜甫也未到过泰山也写出《望岳》“一览群山小”的名句。

岳阳楼有着贬官忧民的情结,秉承从屈原到历代文人名贤的呐喊,传承为国为民的风骨,张扬着“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日月无边,水天一色。据有关资料记载仅唐宋二代就有数十位名流贬官岳阳或贬官途经岳阳楼。人生的顺利与成功是财富,而曲折与失败也是不可多得财富。尤其是达官与名流由于受到磨难与曲折使灵魂遭到“撞击”体会到人事沧桑,使自己思想与行为接近于民间,同情民间疾苦,反映民众的愿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范仲淹的“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向我们揭示:为政为官的人必须有着忧患的意识,有忧患才能奋发有为,有忧患才能勤政为民,有忧患才能国泰民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康熙、雍正以及诸葛亮、魏征、包拯、海瑞等等都是有忧国忧民意识,所以他们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当然,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根本没有忧民意识大有人在,诸如纣王、周幽王、隋炀帝、唐玄宗、宋徽宗、万历、慈禧太后等等。就拿以“以凤御龙”岳阳楼与颐和园重修一样都在内忧外患之际,都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毛泽东不愧为一代伟人,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推翻了旧世界,使崭新的中国屹立在世界,而且他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哲理,把“不当李自成”的警钟常鸣。他曾与黄炎培讨论过中国政权变更的规律,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往往是三、四百年,二、三百年变更一个朝代,有的朝代变更则更短,由新兴、兴旺、衰败到灭亡,这几乎是个铁的规律。

我以为要跳出“铁的规律”,首先是改变观念,几千年一直是最高统治者是授命于天的天子,充斥君权至高无上的传统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官者民之父母也,世间万事、万物全在一人专权之中,这样的社会只能在“铁的规律”中循环。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就是民本思想,我想,只有以人民的利益为本才有突破“铁的规律”可能。

其次是抑制贫富两极分化,有权势人越来越富,平民百姓越来越穷,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又走进“铁的规律”之中。

“风清民泰”又是一个提示,这对于改革开放中一个重要提示,惩治腐败,勤于政事,以民忧为忧,以民乐为乐才能风清,只有风清,才能有民泰,只有民泰,才能天下大治,天下大治将使国强民富。即兴一联以纪,《题岳阳楼》:

洞庭浪涌,曾激昂,天下英豪,荡涤风雷,苦为乐;

雄宇气吞,欲抱揽,九州大地,迷茫雾雨,安当忧。

2002年5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