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湖有个美的传说,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之后,他携美人西施泛舟五湖。对于范蠡,《史记·勾践世家》中作了详尽记载。范蠡可谓是叱咤的风云,运筹帷幄的人物。勾践在槜李用偷袭的方法,射死吴王阖闾,阖闾之子夫差厉志发愤,欲报杀父之仇。勾践闻讯准备举兵伐吴,范蠡劝谏说“不可,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勾践不听劝阻,终于兵败于夫椒,然后,困于会稽,面临杀身亡国的危险。勾践在危难之际,求计于范蠡,范蠡劝勾践屈膝向夫差投降称臣,以图东山再起,勾践无奈,只得自己降吴为奴,妻子为吴婢,范蠡等人均为人质。
有一天吴王患病,勾践使用替夫差尝粪的手段,赢得了夫差信任,放回到越国。他回到越国后不忘亡国之恨,被囚之辱,尝粪之耻,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范蠡文种制定了强兵富国之策,经二十多年努力,打败了吴国。文种的打败吴国的七条谋策,是用活了太公《六韬·文伐》中策略,如:“因其所喜,以顺其态,彼将生骄”,即勾践以假意儿迎奉顺从,使吴王夫差骄逸狂妄,忘却大敌;“亲其所爱,分其所威,廷无忠臣”,即用反间计使吴王对伍子胥生疑,最后,夫差赐镂剑逼死了伍子胥;“阴赂左右,得情甚深,国将生害”,即用重金收买太宰噽,使夫差在重大决策连连失误;“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声色以惑之。”即贡西施等美人,使夫差沉湎酒色而误政,惑而忘敌。勾践经过二十二年厉志发奋,终于报了会稽亡囯之恨。夫差也应战败,用布遮面而无脸去面对伍子胥与他的列祖列宗,了却了他壮烈而悲惨的一生。
而勾践灭吴之后又长风而进,兵渡江淮,会齐、晋于徐州,执牛耳逐成霸主。并封范蠡为上将军,欲与范蠡分国而治,范蠡在成功面前,在富贵面前保持清醒与理智,弃官而去,他泛舟五湖前,对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是“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厚黑学”虽说是西方人提出来的,然而,究其鼻祖却是中国的代表人物——勾践,他面皮厚,心儿黑,说得出,做得出。他赐镂剑于文种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文种不听范蠡劝告,最后只得饮剑而亡的结果。
范蠡不但文韬武略独树一帜,而且隐退后经商亦成商家的始祖。他发现商品流通规律,即物价变化,在于供求中多余与不足,他了写我国第一部生意经——《朱陶公生意经》,誉为财神、商圣、商祖。范蠡对于勾践“厚黑学”的彻悟,不仅仅在于他见好就收,急流勇退的大智、大勇,而在于知人洞亊,通达其变,这是最为不易的。后人似乎对他携美人,泛五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史料上说,与范蠡同时代的人,在五里湖见过范蠡,他在太湖蠡园与西施同耕共乐,还生有五个儿子。
唐代大诗人王维作了《西施咏》,诗中道:“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用西湖比西施,不但使西湖名扬天下,而且也使西施俊眸流光,秀溢春风了。到了明代,梁辰鱼根据传说,写了《浣纱记》传奇,从而,西施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人们的言谈中。西施万万没有想到,在她身后,万分有幸地登上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成为人们仰望的彩霞。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而蠡湖之水美,可谓是太湖中的精灵,她的美融会了范蠡之英侠,西施之妩媚。山与水、亭与亭、阁与阁、桥与桥的布局浓淡相宜,相映成辉。其它名园与蠡园相比:西湖近于艳,瘦西湖偏于瘦,南北湖疏于巧,昆明湖累于雍。而蠡园则不艳不瘦,自然婀娜,轻盈亮丽。我在想,范大夫当年石室被囚时,是否早就被太湖所倾迷?是不是太湖的湖光山色,泻去了他那分土裂国的豪气?
我是第三次游蠡湖了。第一次为了写剧本《萼梅》,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俏丽的少女与文弱书生邂逅相遇,不知怎么的,书生在成婚之夜突然溜之乎,梦醒了,深为少女惋惜。于是,心血来潮地构思起《萼梅》剧本来了,几经易稿,总觉得剧中女主翁萼梅刚烈有余,柔美不足。只好别出心裁,到优美山水中吸取天地之灵气。我寻了江南很多地方,终于在蠡湖,找到了剧中女主人的灵气。第二次,《萼梅》拟将刊用,我仍感韵味不足,于是,我与儿子一起来到了蠡湖,面对蠡湖湖光山色,以儿子为师,请他谈谈对《萼梅》的看法。别小瞧小子只有十几岁,是个乳臭未干的黄毛犊子,可他知识很广,见识独到,令人惊讶,他的想法使剧中的人物个性凸现,形象生辉,对我启示不小。我问儿子:“世上有三种父子关系:即:一、父是父,子是子;二、父子同兄弟;三、父子如朋友。我们是那种?”儿子道:“我们是无话不说的,是父是父,子是子。”
今天,《萼梅》即将排演,也想再把《萼梅》锻造一下。我携着妻子故地重游了,妻子一进蠡湖,早就把《萼梅》之事,抛到九霄云外了,魂儿相似被湖光山色摄去了,一个劲问我,是什么灵气,造就蠡园这么美,我说是美人西施。她又好奇地问,西施是怎样的美?我一时无话可对。
忽然,头一抬,一个俊秀俏丽的倩影款款地走了过来,我顿时,大彻大悟地说:“蠡湖是剧中主人公的眸子,峭峰是的主人公英侠,翠竹是的主人公风骨,画舫主人公是的风韵,桃花是主人公的笑靥——这就是《萼梅》中的灵魂!”
1996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