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江苏昆山千灯记 源流远长中华韵

作者:史荣东    更新时间:2023-11-23 14:52:57

社区组织党员太湖沿湖一日游活动,因为时间太早就加了千灯古镇游。

  千灯古镇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故乡,又是昆曲的发源地。由于开发比周庄、同里晚,所以知晓千灯古镇人不多,游人也比较少。

  古镇上有七座,建于明清时期的拱形环龙石桥,横跨镇中河道千灯浦上,白墙黑瓦,店铺鳞次栉比,店主们在热情地招揽生意。我沿着明清石板街悠然而行,石板街为“江南一绝”,是江苏省内保存最长、最完整的石板街,绵延长达2公里。行走之间有着“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的韵味。走着,走着便见到了黛瓦粉墙,形状端庄的顾炎武故居,它使我肃然起敬起来。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学者,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英勇奋发精神。

我拜谒了顾炎武像后,继续沿着石板街而行,斯须间,已见到了千灯古镇的千年古塔——秦峰塔,它气吞万象出现眼前。秦峰塔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年),是七级浮屠,该塔系砖木结构,高38.7米,我仰首看去只见四只翘角,铜铃在夕辉下叮当作响,使人翩翩遐思,想起了我以前写的《风铃》诗两首。“其一:你虽悬挂在/不起眼的翘角/但我的眼眸里/你像我的心/凌翔在高空/与日同辉/与月共明/亮闪闪/像颗彩珠/水灵灵/像颗星星//一年四季呵/你站在/风、雨、雷、电肩头上/摇唱着/你的心中恋歌//哦,我的心/也是一只高悬的风铃/对风/对雨/对雷电/倾诉着对苍穹的情怀”。“其二:无风时/你浸浴/沉寂谷中/连夕霞/都忘却了你的玲珑//但你/寻觅着/鸿鹄的凌云//当风/起于青萍/你探起头/去摘取/晶亮的星星//悠悠扬扬/撒落着/清脆脆/水灵灵的种子//当飘进了/如月小溪/醉红了/淙淙的笑靥……”。

“三桥邀月”,是千灯水乡桥文化的精华和缩影。三桥联袂而筑,分别呈现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东边的小桥叫方泾浜桥,因河名方泾浜而得名,为明代特色;中间横跨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为恒升桥,恒升取步步高升意,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在此处,是千灯古镇拍照最佳处,于是,请同游人定格下了我与秦峰塔和“三桥邀月”一瞬。

千灯古镇还有一绝,就是秦峰塔塔下延福禅寺中的玉佛殿中玉卧佛——来自缅甸的世界第一大玉卧佛,被载入吉尼斯纪录大全。释迦牟尼涅槃像,佛像由名贵的缅甸白玉雕琢而成。玉佛精美华贵,庄严妙胜。佛像长8.9米,高2.45米,总宽1.35米,体型比例均确,栩栩如生而自有灵气。玉佛全身镶嵌有1500多粒红、蓝、紫晶宝石和翡翠,衣纹和莲花台由24K黄金镏金而成,彩绘部分采用天然石色彩画而成:如白色、红色、蓝色分别由白海螺、红珊瑚,绿松石研磨制成。此外,千灯还是江南丝竹的发源地,江南丝竹的创始人陶渊明的第九代裔孙陶岘就诞生于此。

千灯古镇正忙碌着,中国最高戏剧奖“梅花奖”在千灯古镇举行。我走到戏台前,涌出了拟题千灯古镇戏台一联奉上:

演百代,爱恨情仇,忠奸善恶;

唱各朝,悲欢离合,贵贱富贫。

中国戏曲与中华诗词一样,都有着音韵流长的悠久历史。中国戏曲是世界上三大古老戏曲之一,现有300多个剧种。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在汉代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著名。到了南北朝时,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分,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昆曲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原名“昆山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曲几经衰微,到了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昆剧团改编演出了《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毛泽东主席对《十五贯》大加赞扬,使得昆曲得以短暂复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昆曲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为保护昆曲,文化部制定从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人手,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对珍贵的昆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进行搜集整理。计划10年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昆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全国昆剧院团输送表演人才。保障措施中,提出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同时由文化部向国家财政部申请,要求有关的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在经费上支持昆曲艺术的保护和发展。

千灯古镇是昆曲古乡,在昆曲发展史上顾坚功不可没。顾坚,元末明初戏曲家。自号风月散人,昆山千灯人,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元将扩廓帖木儿听说他善歌,屡招皆不就。与当时文人顾德辉、杨维祯、倪元镇等相友善。著有《陶真野集》10卷、《风月散人乐府》8卷,今均已不存。据魏良辅《南词引正》一书载,因其“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顾坚为昆山腔的创始人之一。

由于我对中国戏剧的情有独钟,几十年来,创作了不少戏剧本子,从话剧到舞台戏剧,从电影剧本到电视连续剧本子,还出版、发行了《史荣东剧作选》。到了“不惑之年”,我创作了九场昆曲《南冠剑》。昆曲是剧本中最难写的本子,它不像其它剧本,只要唱词流畅加上押韵即可开口演唱,而昆曲讲究:度曲宫调有序;曲牌平仄有定;韵味深邃飘逸;意境典雅秀曼。是诗与景的融通,情与义的碰撞,歌与舞的辉映。在40度的高温下,我一面打着扇,一面擦着汗水,进行了《南冠剑》的创作,九易其稿而成。后来,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南冠剑》被上海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潘颂德教授作为诗剧,写入《上海年鉴2009年卷》与《上海文化年鉴2009年卷》。虽然,此剧尚未上演,然而,却也是我表达了对昆曲钟爱之情。

晚霞抹红了千灯古镇,我默默地祝愿:愿中华音韵,源远流长!

2009年4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