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由于运输工人是繁重体力劳动,所以一般青年人不肯来。1968年后,大批青年分配到运输场,当了装卸工,使运输场有了新的生气。1970年后运输公司进行体制改革,上运五场改为上运三连。我兼管共青团工作。共青团内有团员200多个,青年近千名。我们组织了“青年突击队”,发动团员、青年“抓革命、促生产”。“抓革命”,就是激昂的斗志,投入各项政治运动。“促生产”,就是“放高产”,突击完成生产任务。我和团员、青年一起,白天工作,晚上参加生产。团员、青年日班连中班。当时加班从来没有加班费,全是义务劳动,中班下班后在宿舍睡了几个小时,第二天一早照常上班工作。我当时年轻体壮,比一般青年劳动力都好,背大米包,有时一背两包大米,(一包大米是两百斤,两包是四百斤)。双肩扛八袋面粉(一袋面粉是50斤,八袋也是四百斤)。我这个167身高的小个子,能有这样的体力,别人看了甚是惊讶,真是不可思议。
除了“抓革命上、促生产”外,还组织“青年突击队”排演文艺节目,唱演革命样版戏,朗诵青年们写的诗篇。还组织团员、青年乒乓球、足球比赛,在局内还获得较好名次,博得工人师傅和领导的好评。由于“青年突击队”活动有声有色,并在运输局得到推广还进行表彰。有一次,我们开了几辆装着拦板大交通车,组织“青年突击队”到青浦进行活动,就有100多个队员参加。因为我喜爱中国古典诗词,有样些青年也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常文流诗词写作。虽然,当时物质并不丰富,然而,青年人却充满勃发的朝气!为此,我曾写了十一首《十六字令·青年突击队》,现摘录四首如下:
一
难!谁说青年乳未干?怀朝气,批得鬼蛇颤!
二
难!意气风发冲云天。迎国庆,誓夺万吨关!
三
难!排演新剧夜未酣。子荣学,一片激情传!
四
难!新句偶得喜眉间。推敲再,又破一重关!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