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是德国的首都,也是个有着75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走近柏林,令人第一感觉是多姿多彩,蔚为壮观的建筑。徜徉街头,随处可见到一座座古老的大教堂、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和巍然挺立的高楼。这里既有巴洛克风格灿烂绚丽的弗里德里希广场,也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申克尔剧院,富丽堂皇的宫殿及蜚声世界的现代建筑流派作品。这些美不胜收而又经历了历史沧桑各具特色的建筑,使人强烈感受着柏林的古典与现代、浪漫与严谨的氛围。
徜徉柏林街头,我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了坐落于柏林市中心、马恩广场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铜像雕塑和柏林墙的遗存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铜像雕塑是东德1986年为纪念马恩两位历史伟人,在市中心一处广场上立起的雕像。德国统一后,虽然雕塑被多次移动和变化,却依然改变不了他是柏林最受游客关注的景点之一。可至2012年1月德国联邦交通、建设和城市规划部部长拉姆绍尔提出将马恩雕像“驱逐”出柏林的心脏,因为“它们破坏了柏林城的形象”。这名部长认为,柏林需要重建城市宫殿,这可以恢复柏林市的历史轴线,让柏林更完美。拉姆绍尔的计划引发民众的愤怒。德国左翼党负责人居西认为,马恩是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之一,拉姆绍尔的计划是对两人的贬低。他还要求这位部长读读《资本论》。大多数的德国人,特别是柏林人对拉姆绍尔的计划十分不满。《柏林信使报》进行的调查显示,84%的人反对该部长的计划。但当我们在一个细雨茫茫的傍晚寻访到马、恩铜像雕塑时,发现雕像已被移至马恩广场附近的一处偏僻的地方。
矗立着的雕塑,马克思是庄严的端坐着,恩格斯却是稳健的站立着,巨人凝眸远望,他们的眼神似乎永远在注视着前方,仿佛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于马克思坐着而恩格斯站着的造型构思,有两种解释,一是马克思是德国人而恩格斯不是德国人,二是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战友和学生。我是上世纪50年代初出生的,从小受到马恩思想熏陶和影响,也读过他们的传记和著作,对他们颇为景仰。所以在马恩铜像雕塑前,我是怀着十分虔诚和崇敬心情,静默、鞠躬,静静瞻仰着这两位伟人的神态。伟人神情严肃,沉思的面容似乎在告诉人们,他们的思想仍然活力洋溢和光芒四射,永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说起柏林墙原先约长155公里,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以铁丝网为材料,后才被换成更为坚固耐久的砖墙。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东德政府为了隔绝东德人民投向西德,于是沿着边界在己方的领土上建立围墙,将西柏林整个包围起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11月9日,屹立了28年的柏林墙倒塌了,1990年两德重归统一。
对我们说,如今柏林墙仅存这样不足2公里长的一段了。柏林墙并不是我们原先心目中想象的那样森严、恐布、高耸,墙高约3.5米,墙的厚度约50公分,颇具特色的是墙面上现在都涂上了色彩艳丽的漫画,内容涉及有政治的、生活的、人物的,五花八门,反映出德国文化艺术的自由和多元开放性。我一边欣赏着墙上的画,一边浮想联翩,相信民族要统一,人民要自由,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不是几个政治人物所能抗拒的。一个政治家,只有顺应民意和潮流,才是聪明的选择、才是个成功的政治家。
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