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地处浙江中部,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是钱塘江、瓯江、灵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个绿水青山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舞龙源乡镇。历史上梁武帝长子萧统曾隐居磐安大盘山,潜心编撰《文选》;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磐安也留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千古绝唱。磐安又以舞龙源之美誉,名闻遐迩。2020年10月我们夫妇有了磐安旅行的机会。我们入住于磐安县玉山镇东部舞龙源村落景区的一家民宿。这里村落植被茂盛,绿树成荫,从村落西边蜿蜒而过,风光旖旎,山清水秀。村入口处辟有舞龙源大门和广场及参观景区。
步入景区,我们就发现这里不仅保留大批明清古建筑,还建有数十种造型千姿百态,令人目不睱接的龙及闪耀着龙文化元素造型的物品。说到我国传说中的龙,这也是我多年感兴趣的话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所涉猎和思考。那么古人传说中的龙,在我国历史上究竟出现过吗?这在中国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早在1993年我也曾撰文,在《上海科学生活》上发表过一篇《龙是什么?》,引述了《左传》《周易》中的记载,认为龙很可能是古代居民见过的真实动物。因此我是持“历史上有龙说”学说者。匪独有偶,这一点我的文友马小星曾集数十年考察和研究的结果,撰成《龙:一种未明的动物》专著,对龙之谜作了意味深长的叙说:“人类历史本身常有难解之处,大自然也总会留下一些猜不透的谜。上一辈猜不透,留给了我们;我们猜不透,只好再留给下一代‘龙的传人’。每一代都会有自己的新角度或新方法,每一代又都会留下唯有自己明白的深深的遗憾。”对于神龙之谜,他虽然有自己的见解,却也不武断。他认为只要生物考古学还没有提供有力的实证,他的说法也只是一种假说。这说明作者在学术研究上是严肃的,并不哗众取宠,坚持实事求的科学态度。同时,他私下对我说道,我国古代历史上肯定有过龙的出现和存在过。为此,在这次参观和游览中我将自己的观点与当地的导游和讲解员作了交流,他们也大致认同我的观点,让我颇感有知遇感和收获感,也不虚此行了。
现在的磐安地域,春秋战国属于越国。秦时,分属会稽郡、闽中郡。唐登封元年(696),东部为唐兴县,东南部为缙云县,西南部为永康县,东北部为东阳县。自北宋咸平二年(999)始,分属东阳、永康、缙云和天台。民国建立,废除府道,其直属浙江省政府。磐安县在抗战烽火中的1939年7月1日诞生,浙江省黄绍竑、阮毅成等,根据荀况《荀子•富国》中“则国安于盘石”之句,“盘”者通“磐”,“盘石”即“磐石”,比喻牢固不可摧毁之意,取“磐石之安”义而命名磐安。上报后获得批准。1949年10月30日解放,建立磐安县人民政府,县城从大盘迁至安文镇。1958年在“大跃进”中撤销磐安县,全境并入东阳,历时25年。1983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恢复磐安县建置,11月10日与东阳县分开办公。截至2009年6月30日,磐安县辖9个镇、10个乡。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的大盘山区,县境山地面积大,人口密度低。进入新世纪以来,磐安人以生态创建为载体,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提高了城乡的环境质量。2006年,磐安又提出“推动跨越发展,加快绿色崛起”的工作思路,围绕“山水磐安—休闲养生好地方”的形象定位,全力推进国家生态县的创建,将磐安建成了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磐安不仅山绿水青,还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如坐落于磐安市安文镇的昌文塔,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六月。塔高43.68米,围24.58米,径7.85米。为六棱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基用条石砌成,塔身全用特制砖,石灰夹缝,外用石灰粉饰,飞檐上翘,造型优美。每层有三个拱卷门洞,塔内置有楼梯,铺设楼板,可盘旋而上。塔顶铁葫芦用四条铁索固定。当年江阳县令郭一鄂曾作《昌文塔记》,说明造塔之意为“集山川阚结之气”“开菁华光泽之彰”,望“诸子衿能绍前启后,立地顶天,俾昌文一事迩之蜚声于家乘,远之流光于邑书”,使安文镇繁荣昌盛,故名“昌文”。此外,双溪乡梓誉村的蔡氏宋祠,也名闻遐迩,祠的面向朝东南,背山依水。建于明代祟祯四年(1631),现存大部分为清代建筑。宗祠平面为一纵轴线布局,分别由牌坊式门楼、天井、前厅、穿堂及二小天井和后厅组成,前厅、穿堂和后厅组成“工”字形。整条轴线长32.25米,宽12.4米,成一矩形的平面。其中前后厅檐柱,内拄均虽棱形,有侧脚,柱身上端成卷杀,柱础鼓形,屋檐用勾头滴水。整座建筑梁架结构为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宗祠里尚存朱熹题赠的“理学名宗”匾额。
告别磐安后,我们来到了邻近的曹娥江风景名胜区。景区总体概念为“一江两岸”,即以曹娥江为轴心,曹娥江以西和以东两岸的广阔区域。景区现已建成曹娥江十八里城市景观带和曹娥景东山景区。步入景区最吸引我们的是孝女文化园和舜帝文化园。文化园除拥有清澈的潺潺流水外,各种雕塑更是气魄宏伟,令人震撼,如舜耕公园(又称大象公园)以舜耕群雕、大舜庙及舜桥、舜井为主要景点,反映舜帝出生上虞,后因避丹朱于此,故以其名的历史。渲染舜帝以孝为先,勤政为民的辉煌人生。园内由当代艺术大师韩美林创作的舜耕群雕,以花岗岩为主材料,象队的群雕长68米,高27米,很吸人眼球,我们围绕它,反复观赏,拍照留影,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那么为何要雕塑这组象群呢?相传上古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因为历山也叫舜耕山。自古也有了“象耕鸟耘”的传说。舜父瞽叟更娶继母壬女后,尽管舜挨打受骂,却是十分孝顺。但尽管舜把瞽叟和壬女侍候得周到细微,可还是经常挨打受骂。舜在疾恨的打骂中长大,依然孝顺父母,继母壬女却还是想方设法赶舜走。多次陷害虐待舜,以挑动瞽叟发怒,后终于将舜赶出了家门。有家不能归的舜,就到历山妫水边搭了个茅棚住下,开始烧荒垦地。开始阶段,舜以野果子充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后来就出现了象耕鸟耘的奇事。据说舜有一天在田间垦荒,疲倦了就在地头休息。忽然听见了“扑哧,扑哧”的鼻息声。抬头看时,只见一只大象从对面山上一步一步走向历山,一直走到舜垦荒的地方,用鼻子卷起一块巨大而尖利的石块,开始一下接一下用力刨地。大象力大无穷,一个时辰不到就刨了一大片地。尔后象天天到历山帮助舜刨地,久而久之,舜与象建立了感情,就开始训练大象耕地。有了大象帮助,舜耕地多了,种上庄稼后,地里杂草丛生,一个人忙不过来,正自发愁,地里却出现了一群群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帮助啄去地里的杂草和害虫。这样舜在历山垦荒、象帮耕、鸟帮耘的故事也就成了千古美谈,也印证了好人有好报的美丽传说。
《书友斋文轩》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