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杜甫草堂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3:57:26

去成都旅行,大概不会忘记去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走一走,观瞻“诗圣”杜甫晚年居住和生活过的遗址。

那天辞别都江堰后,我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杜甫草堂。夕阳西下了,距离公园关门仅一个小时了。我是既焦急又庆幸。急的是怕来晚了进不了园,难以看全草堂的风光;庆幸的是我终于步入了梦寐以求的杜甫草堂,一睹杜甫当年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此营建茅屋而居的遗迹。

好不容易来到草堂门前,发现园内的这片景区已将草堂,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并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幽深静谧、秀丽清朗,融园林为一体。步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发现这是一座通堂式草屋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两壁悬挂有一幅清代顾复初撰写的意深语工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草堂宽敞却也简朴,我跨过门坎进入客厅后,徘徊观瞻于杜甫的书房、卧室、客厅间,室内器具寥寥无几。我爱读书,也拥有“书友斋”书房,所以外出旅游参观名人故居总会关注名人书房。来到杜甫草堂,自然也对草堂内的书房较为关注。书房不大,10多个平方的书房内摆放着,茶几、椅子、长方形书桌及放置在桌上的一个小书柜,内藏数十册书,格调简朴而富有文化和历史气息。草堂大门左侧竖有一块刻有“茅屋故居”的花岗岩碑,温馨的提示人们这里是名扬四海的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虽然简朴,却也可贵,因为它还原了杜甫当年草堂本色。作为名人历史遗址,无论保护它,还是恢复它,关键是要保持和恢复原貌,草堂基本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据史料记载:759年冬天,杜甫携家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故而又被称作杜工部。在此期间,他生活比较安定,诗歌创作甚为丰富,留下诗作247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这些诗约占他全部诗篇的六分之一。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生气勃勃的春色。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了唯一依靠的好友,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成都杜甫草堂景观,使之得以保存。后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两次较大的重修,分别发生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

如今杜甫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精致典雅,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成为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杜甫九泉之下有知也足以欣慰了!

2014年10月5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