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三清山印象记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3:55:09

三清山归来,有朋友问我:“印象如何?”“奇峰林立和神秘道教文化,给我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

三清山的得名,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犹如道教所奉三位天尊(即玉清、上清、太清)排列其巅,故名。当我们夫妇乘坐快捷的缆车,从南天门进入景区后,再上行数里山路,顿觉眼前一亮,三清山标志绝景女神峰映入我们眼帘,她又称司春女神,通高86米。整座石峰造型就像一位秀发披肩的端庄少女,天设地造,鬼斧神工,惟妙惟肖。世人认为她是东方圣神,春天的化身,因而称之为“东方女神”。东方女神与巨蟒出山左右相向岿然屹立,象征宇宙天地阴阳和谐。然而观赏绝景的最佳处当数架设在高空处的栈道上,但要登上栈道也不容易,它筑在千余米的峡谷绝壁的高空上。这时妻子已累得走不动了,她让我继续向前,于是我单独沿着盘旋的山间小道不断地向前,当登上数以千计的石阶后,才气喘不息地走进了这条高空栈道入口处。信步在高空栈道上,顿感头晕目眩,可能是走得太急太累的缘故,我稍加休息调整,放眼四顾,远眺众山美景顿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远近起伏的山峦构筑成幽深的峡谷带,峡壁陡峭,在这里可看到奇峰林立、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妙似造化,非常惊险刺激。

山间山峰千姿百态,犹如巨蟒出山,触目惊心。这些巨蟒出山般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其身上似有数道横断裂痕,虽经亿万年风涛雨雪,凛然屹立不倒。顶部扁平,颈部稍细,峰腰最细处直径仅约7米,状极突兀,形似一条巨大蟒蛇,破山穿地昂然挺拔而出,直欲腾空冲天而去。

走完高空栈道,我又去寻访神秘的道教文化。三清山为历代道家修炼场所和隐士的世外桃源。自晋朝葛洪开山以后,便为信奉道学的名家所向往而渐成为道家的洞天福地。“唐建老子宫观,称三清福地”。宋乾道六年(1170),王霖捐资重建三清观殿宇,供奉三清尊神,后因世乱,观废址毁。明代对三清山道教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并将三清观更名为三清宫,如今它也是三清山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风格的道家建筑。

走进宫内,发现整个殿内梁、柱、墙、池、门均以花岗岩琢磨、铺造,镶嵌得严丝密缝。宫内神像道、佛兼容,和谐同居一堂。前殿为三清殿,供奉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天尊,后阁为观音堂,中间供奉观音塑像,两旁供奉佛教十八罗汉塑像。宫殿正门楹联“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与朱元璋龙兴之地凤阳龙兴寺内的一幅对联:“庙内无僧风扫地,寺中少灯月照明。”具有异联同义,相承继袭之妙。

三清山南山景区的路又陡又高,最高到达1634米,也很长,走的路程大约是15公里,游完全程我们约花了5个小时,所以上三清山需要具备较强健的体魄。下山后,当我们20多号人,坐在茶室品茗时,个个是口出怨言:“花钱讨苦吃!够累的了!”

早年,我上过峨眉山、泰山,登过华山、黄山,从未感到过累,这次游毕三清山归来,却使我的小腿足足酸了3天才恢复,确实让我感到够累的了!但腿虽酸,人虽累,然而三清山的古朴自然、仙灵众生,殿宇建筑与雄险奇秀的自然景观,依然让我感到心旷神怡和难以忘怀的愉悦。 

《新民晚报·旅游城市》2012年8月14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