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巴金故居感怀录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3:54:54

盼望已久的巴金故居于2011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了。这天临近中午,我有幸与出席“巴金与上海——第十届巴金学术研究会代表陈思和、李辉、吴青、坂井洋史等中外学者一起参观了坐落于武康路113号上的巴金故居。

跨进故居寓所,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那幅对着正门挂在墙上、摄于1995年巴金生日的肖像,让人仿佛感到巴金依然活在我们身旁。引起我关注的还有挂在进门左墙上,由著名画家黄永玉为巴金故居开馆而创作的《你是谁》画像,此画图文俱佳,不仅绘出了巴老惟妙惟肖的神态,还在画的右上方题曰:“你是谁?从哪来,到哪里去?还是刚出狱的囚徒?……谁都认识你是‘巴金’,你大声喊出,‘我是人!’”黄老以画龙点睛之笔,突现了热爱人民、敢讲真话的巴金精神风貌。让我情不自禁联想起巴金写于《随想录》的话:“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享受。人活着正是为了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在这一点上,巴金不仅做到,还做得极为出色。他的奉献精神,应当成为每个公民的学习榜样,更应当成为当代作家的使命与责任。我们不需要无病呻吟的作家,更不需要迎合庸俗的文人,我们需要反映人民心声,弘扬公平正义时代旋律的作家。

巴金故居的底楼是客厅,二楼是巴老的卧室和书房,三楼是贮藏室。据冰心女儿吴青教授告诉我说:“‘巴金舅舅’家,我早先来过多次,这次重回故居发现布置得与过去无多大差异,显得更整齐了!”走进巴老卧室让我吃惊和感怀的是这里何等简朴平淡,床头上方平放着三幅台框肖像,左右2幅是巴老的,中间那幅较大的是其夫人萧珊像。床头边夹着普通的红色台灯,床头柜上是老式收音机,床边有便于巴老起身而特别制作的白色木头简易扶手支架。此外是错落有致的书桌及阳台、过道上搭着他子女及外甥女的两张简易床,以便及时照顾晚年巴金的起居。我站在卧室中间感叹万千,认为文豪巴金奉献的不仅有《家》《随想录》等不朽名著,还有他那可贵的俭朴人生观,这在当下显得尤为可贵,这也是巴金越来越受到人们敬重、怀念、爱戴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是个嗜好阅读和藏书的人,参观文人故居最感兴趣的是故居里藏书情况,我曾经参观过安徽绩溪胡适故居、湘西凤凰城沈从文故居等,令我感到遗憾的是这些故居缺少必要的藏书,甚至见不到他们本人的一册初版本藏品,缺乏文化的厚重感。如今步入巴金故居却令我颇感欣慰和可喜的是这里处处闪耀着精神文化亮点的藏书芳香,三个楼层处处都有大书橱及藏书。据故居馆长周立民先生介绍:“尽管巴老曾十余次捐赠书籍达数万册,但故居中依然保存着数万册书。”可见巴老不仅是著名作家,还是个著名藏书家。故居藏书最多的要数三楼,这里原先是贮藏室,后改为藏书室。一跨入藏书室,工作人员就对我说,今天三楼开放是特例,明天就不对外开放了。我很珍惜这次参观的机会,因此全神贯注看得特别仔细。三楼藏书室虽不及其它二个楼层宽敞明亮,但左侧及室中央放置着高低不一的多个大书橱。这些书橱虽经历岁月沧桑,却显得陈旧而又斑斓,书籍刊物虽泛黄却又珍贵。我发现这里有1907—1908年版的《世界》画报,1935年9月以旧金山平社出版部名义秘密发行的巴金《雪》毛边本等稀罕珍本。此外还有巴金校改本,如《随想录》第一集、第二集等校改本及他收藏的众多中外名家鲁迅、沈从文、托尔斯泰、克鲁泡特金等的经典善本。

周立民先生在本届巴金学术研讨会闭幕会上说:“我们不仅要把巴金故居建设成为人们缅怀巴金的地方,还要做好巴金资料整理工作,尽快对外开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研究巴金的中心。”让我倍感兴奋和喜悦,这样中国上海将可向世界不断展现出璀璨的文化魅力。

《新民晚报·夜光杯》2011年12月24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