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清昭陵与皇太极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3:53:20

2011年夏季,我们去东三省旅行,最后一站是沈阳。到沈阳后我重游了早在9年前就去过的沈阳故宫,走马观花,感觉没啥变化。我们只是在曾藏有《四库全书》文溯阁皇家藏书楼前稍稍驻足观赏了一番,就匆匆离去,却去皇家陵园的清昭陵作探奇寻古之旅。清昭陵是满清第二代开国君主,也是“清朝”之名号的创立者和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昭陵位于沈阳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

走近陵园内,呈现眼前的是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至顺治八年(1651)基本建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我们从正门进入后,首先见到的是一尊身穿戎装、腰佩利剑的皇太极立体巨型雕像,威风凛凛,展现出创业帝王雄才大略的风范。皇太极(1592-1643)是个有才能、有作为的皇帝。他出生时,其父努尔哈赤正从事统一女真的事业,以满洲部为核心,已将其周围各部统一。皇太极12岁那年生母病逝后,他跟随父兄,迅速成长,能文能武,文武双全。他吃苦耐劳,体格健壮,在参加作战和协助努尔哈赤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逐渐显露了头角。在逐步完成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皇太极帮助他父亲努尔哈赤建立了新的后金国家。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继父登上汗位。皇太极雄才大略,不满足于守成,决心要开创崭新的局面。他执政后,踌躇满志,从内政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一是“安民”。努尔哈赤晚年,境内的人民反抗如火如荼。皇太极继位后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他知道汉官汉民备受虐待是祸乱之源,因此规定,凡国内汉官汉民即使从前想逃跑的及与“奸细”往来的,事属已往,不再追究,结果“逃者皆止,奸细绝迹”。皇太极非常强调满洲、汉人“均属一体”,审罪、服役,不要有差别。这使汉人得到安定,感到后金统治下的地方是一块“乐土”;二是“重本”。后金进入辽沈以后,不仅当地汉人从事农业,连满族也把农业作为本业了。皇太极爱惜民力,停止修城筑墙,为的是“专勤南亩,以重本务”;三是加强集权统治。皇太极当汗以后,倾心仿照明朝大搞专制集权。为了强化统治,他仿照明朝的政体,正式设立了六部,并以多尔衮等贝勒分管各部,贝勒以下,每部设满、蒙、汉承政三员,参政八员。天聪六年标志着皇太极集权统治加强的革新措施是,原来国人朝见时,皇太极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受,从本年正月始,由皇太极一人南面独坐。

皇太极本人有很好的文化素养,这时推行了振兴文教的措施,提出“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一改其父努尔哈赤屠杀文人的政策,并于当年进行考试,选取了满、汉、蒙古生员200人。他认识到发展文教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说不能认为不读书不会误事。规定从天聪六年起,凡贝勒大臣子弟年15以下,8岁以上,俱令读书。皇太极还非常重视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至天聪六年七月达海逝世时,经他手已翻译成的汉籍有《刑部会典》《素书》《三略》《万宝全书》,及正在翻译中的《资治通鉴》《六韬》《孟子》《三国志》等。在皇太极一生的经历中,最大的转折是从后金汗到大清帝。他是第一位当大清皇帝的人,这是他个人权势的升华,也是他父亲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国以来的划时代的飞跃,同时也是满族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走过皇太极雕像,不久我们发现水泥铺成的宽广的大道左侧古树下,竖立着一块刻有“世界文化遗产清昭陵”的石碑,道的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再往前正中却是个高大的门楼。当我们步入正红门,此门周围是环绕陵区的朱红围墙,又叫“风水墙’”。正红门内有一条南北笔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正中建有一座神功圣德碑亭。碑亭之北是方城、月牙城、宝城。宝城又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数里的古松群。现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龄达三百多年,摇曳挺拔,参天敝日。这些苍翠松树,在金瓦红墙中构成昭陵又一壮丽景观。在陵区之外还有藏经楼、关帝庙、点将台等建筑。昭陵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及“前朝后寝”等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它的两侧。这样的设计思想主要是体现皇权至高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效应。

昭陵之名是顺治元年八月初九皇太极驾崩一周年后确定的。昭陵的名称是出于对“昭”字含义本身的选择。古人昭字有“彰明”“显扬”的含义,昭陵陵名的含义就是要将清太宗文德武功彰显后世。

《殡葬文化研究》2012年第1期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