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姆渡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它坐落于我母亲的故乡浙江余姚三七市,这里自然也是我的故乡。或许是乡恋,或许是对历史文化的嗜好,作为原籍浙江余姚上海人的我,对故乡所创造的辉煌历史文明必然是铭记心中和推崇备至。自读了余秋雨《乡关何处》一文,对河姆渡的向往更为情切。祖籍余姚的余秋雨在文中称道:“1973年,袒露出一个震惊世界的河姆渡!”又说:“河姆渡着实又使家乡风光顿生。一个整整七千年的文化遗址,而人们平时说起华夏历史总是五千年。河姆渡雄辩的证明,长江流域并不长久是茹毛饮血的南蛮之地而愧对黄河文明,恰恰相反,这儿也是中华民族的温暖故乡。” 河姆渡实在足以让余姚人骄傲和自豪的。
这样河姆渡,这也成了我向往已久的圣地。1996年2月19日(正月初一)终于使我如愿以偿。那年春节我是携妻儿在故乡度过的。这次去故乡余姚有三个目的:首先,我父亲坟墓筑在故乡余姚六埠镇翁岙村,日常虽有堂兄弟翁长明等人在照管,但作为儿子理当需要经常去上坟祭奠的;其次,我妈的故乡在余姚丈亭,那年舅舅已是70多岁的高龄,而且身体又欠佳,糖尿病缠身,作外甥的我理当需去探望;其三,可顺便去游览一下河姆渡。那年我携妻儿是在大年三十傍晚到舅舅家的,正好赶上吃年夜饭。在共度除夕的酒宴上,我们全家不仅向舅舅、舅母及表兄弟全家预祝新春愉快,还与他们谈到了去河姆渡游玩的想法。舅舅和表兄弟都建议我们翌日去河姆渡游玩一趟。
天随人愿,正月初一那天午后,风和日暖,格外晴朗,是个外出游览极佳的好日子。在舅舅和表兄们的纵容和安排下,我们一早就踏上了去河姆渡游览的旅途。河姆渡距离我舅舅家也不远,这天我们一行骑着自行车迎着晨曦一缕阳光向河姆渡进发了,由宁波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外甥女姐妹俩充当了我们的向导。
一路上,我们边骑车、边闲聊、边观赏乡间的田园风光,实在是有一种“春风得意马蹄轻”的感觉,花了不到个把小时辰光就进入了河姆渡境界。我的外甥女介绍说:“近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为保护河姆渡遗址和吸引游客,投巨资修筑博物馆和公路。”果然,当我们进入河姆渡境界后,横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用钢筋混凝土铺成的宽敞大道,可容纳四辆大客车齐驱并驾。1992年竣工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显得高雅庄重、金碧辉煌。**同志亲自为博物馆挥毫题写馆名,极为醒目。
在参观完博物馆精妙绝伦展品后,我们还游览了足有4万平方米的河姆渡发掘遗址。虽然是大年初一,但穿得花花绿绿的游客人头攒动,络绎不绝。我们随着人流,慢悠悠的移动着脚步,仔细观赏了已经开发的一部分遗址。发现遗址管理井然有序,并将其分割成一块块,对每个发掘过的遗址都标上了编号,以便区分和识别。这样沉睡已久的大地原先是那么地深层和平静,如今却闪烁出绚丽的光彩,顿时轰动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辉煌文明。当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获知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期发掘工作即将启动。我们衷心祝愿第三期发掘工作有更多的新发现,为丰富长江流域文化再添新光彩。
春去秋来,伴随岁月的演绎和发展。2009年春,当我们再次走访河姆渡博物馆时,旧馆换新颜,馆内的展品也更加丰富多彩。对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采用按历史文化层面进行展示。文物陈列馆内设3个展厅,第一展厅介绍了遗址的基本情况。第二展厅“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第三展厅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两个内容。在众多艺术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其中就有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蝶形器。遗址现场展示区位于文物陈列馆东南100米处,以遗址考古发掘场复原和“干栏式”建筑重建、先民生产生活场景再现为主体内容。令我们颇感惊讶的是,展品中有古人经过加工的精致骨针、石斧、陶器等出土文物6000余件及大量出土的稻谷,经过七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依然形状完好,颗粒饱满,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当年河姆渡古人耕耘、狩猎的生活场景,同时也生动的告诉人们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996年3月完稿,刊发于《书友斋文轩》1996年5月,后收录于《聊不完话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