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氏故居坐落在常熟古城区的翁家巷内,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江南明清建筑风格的宅第。此宅始建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由两朝帝师翁同龢的父亲、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道光十三年(1833)购建,作为奉养母亲之所。翁同龢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期。此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我见到过的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整体建筑较为完整的明清官绅邸宅。
走近翁家巷,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高高的石坊,石坊上书有“状元坊”三个金黄色的大字,两侧石柱上镌刻着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撰书的楹联。让人顿时有一种厚重的文化历史感,仿佛也在提示游人,翁氏府第的显赫基本上是靠科举读书而获得成功的,也是古代大多文人所追求“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的成功典范。进入幽幽小巷,便是粉墙黛瓦、高墙围就的翁氏故居,现在的翁同龢纪念馆。简朴的石库门额上,镌刻有“翁氏故居”四字,正门的东侧挂着一块竖写的“翁同龢纪念馆”招牌。走进宅内,我发现其建筑设计沿袭着我国古代官绅住宅以中轴为主的形制格局,分东、中、西三大部分。我是从中部的大门进入宅内的,沿着中轴线依次为门厅、轿厅、綵衣堂、后堂楼和双桂轩等,为七进大宅。在东、西轴线上分别为玉兰轩、知止斋,晋阳书屋、思永堂等。这些个厅、堂、楼、轩,让我留下较深印象的要数书房“知止斋”。
翁心存与翁同龢父子皆喜藏书,延续了六代的“翁氏藏书”,其始于“知止斋”的翁心存。他官居高位,雅好藏书,凭着当时显赫的地位和朋友间的广泛交往,为其藏书提供了便利。翁心存与乡友、藏书家陈揆交往深厚。道光年间,陈揆去世,藏书散佚,翁心存以重金购入其大部分藏书,从而为翁氏藏书奠定了基础。后经其子翁同书、翁同爵、翁同龢继承而扩大,成为清末民初全国九大藏书之列。其中尤以翁同龢的所获藏书最多、贡献最大。翁同龢在京为官40多年,居京期间常去琉璃厂淘书,陆续购入许多好书。其中有嘉庆帝师彭元瑞知圣道斋藏书,怡亲望死后流散出府的乐善堂旧藏,其中不乏极其珍贵的海内孤本。清末时局动乱,公私藏书多有散出,现存翁氏藏书的主要部分,都为此时购入。其中所藏的一批秘籍,被学界认为“学人仰望而不知其存否的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善本,以国内标准论应属国宝级重要文物,是包括我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国内外图书馆所无的珍籍。”
这些宋元珍籍孤本、善本,如今虽已不存于“知止斋”内了,但这些善本经翁氏后裔的维护和保管已大多进入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馆内被珍藏。翁氏一般藏书,在翁同龢逝世后流散了,但深藏的善本都在天津。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已由翁同龢侄曾孙翁之熹,将所藏图书分五批共3779册捐献给了国家,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另一部分则由翁同龢五世孙翁万戈在1949年初运往美国。这部分翁氏藏书也于2000年回归祖国。这年的4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上海图书馆举行的翁氏藏书转让仪式。翁万戈先生让漂流海外50余年的祖传藏本回归祖国,使翁氏藏书善本有了最好的归宿,也足可告慰翁氏先人了。
当我低头徘徊沉浸在“翁同龢纪念馆”时,对翁同龢的品行和政绩有了更深的认知。他为官40多年,在职时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在刑部时,剔除积弊,复审冤假错案,如杨乃武案;在工部时,提出兴办屯田方略,解决西征军费;在任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时,提出很多正确意见,虽遭主和派的阻挠和反对,没有得到实施,此后他为了挽回国势,竭力推荐康有为,力主维新变法,功不可灭。康有为在翁同龢逝世之时,作《哀词》四章,高度评价翁同龢在戊戌变法中的功绩。在《哀词》自序中说:“戊戌为中国维新第一大变,翁公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关系至重,恐人间不详,故详咏之。”翁同龢作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是当之无愧的,其名永垂千秋。
《新民晚报·夜光杯》2008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