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怀念尚湖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3:49:33

尚湖是个富有魅力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美丽迷人的湖光山色,更有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是自古俊杰名人辈出的地方。

初夏的季节,当我和文友钱汉东、修晓林、王琪森等走入北靠虞山,东连古城常熟的尚湖旅游园区,呈现眼前的是一派花团锦簇、碧波荡漾的景象。在这里让我们触摸到古代圣贤们跳动的脉搏,虞仲、姜尚、黄公望、钱谦益、翁同龢等,一个个才智出众的历史风流人物,都曾出生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为尚湖播下了历史文化的光芒,闪闪发光,照亮人间。

尚湖得名源于姜尚,姜尚即商末周初人姜太公,因避纣王暴政,至常熟虞山隐居,以钓鱼自养,但胸怀大志的他,在散宜生推荐下,遂西奔辅佐,得到周文王重用,并助武王伐商。商灭亡,周朝建立,姜尚被封为齐侯,为齐国始封之君。这段历史史籍早就有记载,《孟子》曰:“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司马迁《史记》称姜尚为“东海上人。”南宋龚明之所撰《中吴纪闻》又称:“常熟海隅山有石室十所,昔太公避纣居之,《孟子》谓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者此也,常熟距东海只六七十里,故谓之。”如今踏上园内的钓鱼渚,芳草萋萋,杉松林立,在其东侧临湖筑有纪念姜尚的太公垂钓雕像、太公祠、子牙亭。以便于游人参观、瞻仰。站在雕像前,我顿时浮想联翩,记得学生时期有一次上历史课,当老师讲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时,我突然举手向老师提问:“姜太公钓鱼处,如今在哪里?”唐突发问,却使老师一下语塞,因为老师也不清楚。如今站立在太公垂钓处,不仅解了我少年时的谜,也为尚湖人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所作的努力而喝彩。

告别钓鱼渚,我们又步入了山水文化园。这时坐落在岸边新颖别致的一对双亭,引起了我的关注。据介绍,这是为纪念钱谦益、柳如是的爱情故事而修筑的纪念亭。钱谦益是明末清初常熟人。明万历进士,官至南礼部侍郎,以文学冠东南,号称东南文宗;柳如是原籍嘉兴,能歌善舞,后流落风尘,但洁身自好,为“秦淮八艳”之一,后仰慕钱谦益才情,不拘礼法,驾扁舟来常熟访钱氏。翌年便结百年之好。当时柳如是才24岁,钱氏却已年近花甲,他们结合后,居住尚湖北岸拂水山庄。钱、柳经常徜徉散步于尚湖边,谈诗论画,柳氏曾作描绘尚湖秀美风光的《月堤烟柳图》。老夫少妻,感情甚笃,成为历来文人骚客爱聊的爱情话题。如今漫步在亭亭玉立的双亭下,不得不让人联想起他们“桃花源中”真情相爱的快乐情景,让人羡慕不已。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又来到了园内西侧的湖山堂,堂临水而筑,平脊低檐,回廊环护,房前竹影萧萧,房后河水澹澹。我向堂前高挂“湖山堂”匾额一眼望去,见落款为翁同龢题。这就引起我特别的关注。对翁同龢我很熟,不是因为他姓翁,而是因为他确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杰出思想家、政治家。他是两朝帝师,曾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等职,并举荐康有为变法维新,被康氏称赞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翁同龢晚年隐居在尚湖北岸旁的“瓶隐庐”中,当年建造这座房舍颇为不易。翁同龢虽然当了一辈子的大官,但开缺回籍时,仅有积蓄两千多两。这些银两除了置办生活用品外,捐资赈灾,接济族中孤寡,早已开支殆尽。为了建房,他忍痛割爱,把一些珍藏的字画、古董典当变卖,才凑足银四百两,其余由子侄亲友帮助。屋舍建成后,他便杜门谢客,在这里读书、写字、作画,偶尔也在虞山周围村落走走,品茶喝酒,少在公众场所露面,更不愿和现任的官员来往。翁同龢虽隐居尚湖畔,其心中却依然怀有忧国忧民的思想。他希望能重新回到光绪身边,辅佐光绪帝推行新政,能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国家富强的局面。然而弹指三年已过,不见赦旨传来,他失望了。1904年他在忧郁难平中告别人生。

人亡名存,永垂史册。如今“瓶隐庐”已成为尚湖景区游览中不可不去的历史人文景点,我们在这里不仅看到一个敬业的官员,还看到他读书人的情怀。在返回上海的途中,我们聊得最多的也是这些历史名人,也为尚湖拥有如此光彩夺目的历史人物群而惊喜,尚湖是我们永远值得怀念的地方。

《上海老年报·旅游》2008年7月15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