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刘承幹嘉业堂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3:49:19

我是爱书人,说起名人故居,往往首先想起藏书家故居。在江南近现代藏书家中,大藏书家刘承幹名扬五湖四海,他营造的嘉业堂藏书楼也已成为当代爱书家仰慕和向往的好去处。不久前,我走进湖州南浔寻访嘉业堂藏书楼。嘉业堂与小莲庄毗邻,系刘镛孙刘承幹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

刘承幹(1882——1963)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贡生,后来由于科举停废而没有进一步的功名,但却传承了祖上经商衣钵在商场打拼。他是个商人,更是个著名藏书家,嗜书如癖,千金一掷。他28岁起,开始大规模的聚书。辛亥革命后,移居上海,江南一带许多满清遗老此时也避居上海租界,一些生活无着落者便出售家藏旧书,刘承幹来者不拒。当年刘承幹买书也出了名,如蜜引蜂,使书店老板手里一旦有宋元善本就往他府上送,接踵而来,门庭如市,使刘承幹的藏书急剧增长,短短的六、七年中藏书已成“汪洋之势”。藏书的增多,使刘承幹萌发在家乡南浔祖居的小莲庄畔,新建了这栋嘉业堂藏书楼。1920年动工,花费12万元,于1924年建成了这座名扬天下的藏书楼。嘉业堂藏书楼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藏书总量也是近现代之最。嘉业堂鼎盛时期,藏书量有57万卷、18万册之多,就这个数目而言,据我所知当年的藏书家都难以望其项背。如此规模的嘉业堂,它不仅为藏书楼之最,而且也是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私家藏书楼的最后一座。

此前,我曾看过许多介绍嘉业堂的资料和照片,感觉上它只是由砖体结构筑成的两层西式洋楼。但当身临其境却比我想象的要宽敞宏大得多。正门并不大,进院后才发现里面是有十几亩地大的院落,迎面是一池春水,旁边有玲珑假山,院子里树木茂密,浓荫遮蔽了整个院落,并在池塘边用太湖石筑起几座假山,其中有一块两米多高的太湖石,上刻“啸石”两字,因为石上有一孔,用嘴贴在孔上,用力吹之能发出虎啸之声来。我发现有好几位身材魁梧的大小伙子上去试着吹了几下,都打哑吹不出虎啸声,结果还是身材苗条的女导游上去轻轻一吹就吹出了虎啸。看来巾帼不输须眉,其实我想关键是个“巧”字。

院子的北面就是刘承幹建造的这栋嘉业堂藏书楼,也可以说是刘承幹的故居,因为当年他经常在楼里读书,有时读累了也会在这里休息入睡。整个楼是一个院中之院,它呈“回”字形,整个院子是砖石铺地。院内占地二亩样子,四周全是二层楼房,总计有52间房。楼下的东侧为“宋四史斋”,珍藏宋版《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陈列有自印典籍的样本;西侧“诗萃室”,藏有刘氏父子所编的《国朝诗萃》正续稿本及所据以引用的2000多种清人别集。但这些善本书如今已不存放在此楼内,大多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刘承幹捐赠给浙江图书馆保存。现在一进门左右两侧厢房内,所能见到的是一排排摆放整齐的嘉业堂所刻的丛书雕板,也是嘉业堂镇堂宝贝。正厅为刘承幹接待客人的厅房,至今仍然陈列着全套的硬木家具以及几十只大木箱,均为藏书柜,但令人深感美中不足的是书柜内却缺少善本的线装书点缀,这样就有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现在的刘承幹故居,虽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依然焕发着书卷文化的光芒和旅游文化的魅力。当走出藏书楼,再次步入楼外的院落,沉浸在郁郁葱葱,亭榭相连,假山玲珑;一池清水,碧波荡漾,极具江南庭院故居特色的氛围中,这种集书楼、庭院、碧波为一体的精美设计,不得不承认,藏书家刘承幹的确有高人一筹之处。

《书友斋文轩》2007年6月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