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九华山:“东南第一山”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3-07-31 13:47:36

奇伟秀丽、峭拔凌空的九华山,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上九华令我醉迷忘返的是九华街、天台景区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印象。

走进九华街景区,首选游览的是百岁宫。百岁宫位于摩空岭上,上去玩需要先走上一段弯曲崎岖的山路,好在现有缆车可直达山顶。百岁宫又称万年寺,始建明代万历年间,当年河北宛平的无瑕和尚由五台、峨眉等山,辗转至此,结茅而居,直到他110岁圆寂时,仍茅庵依旧。后来人们发现无瑕和尚的真身不腐,以为活佛转世,将无瑕尸体装金供奉庵内。1630年,明崇祯皇帝敕封无瑕和尚为“应身菩萨”,赐庵“百岁宫”,后经无瑕高徒慧广主持的开拓扩建为万年寺。岁月沧桑,屡遭兵祸之灾,屡毁屡建,至今万年寺依然顽强挺拔地耸立着,迎接四方香客的朝圣和游览者驻足观赏。

到百岁宫,我最想一睹的是“应身菩萨”的风采。绕开大殿转入后殿,径直地步入肉身殿,此殿的规模虽不大,却典雅精致。只见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在莲花台上的应身菩萨,在昏暗的灯光照耀下,依然显的金光闪闪。这也是九华山保存历史最悠久的肉身菩萨,其价值之高,影响之大,可称得上镇山之宝。上九华山游览的客人,十有八九也是慕其名而来的。

走出百岁宫,我沿着山路游览了东崖云舫、回香阁,观赏了凤凰松,直奔天台峰。天台峰既是礼佛的终点,也是登山游览的极顶,站在顶峰的“捧日台”上,可俯瞰九华山全景。古人有诗曰:“天风吹上最高峰,台下群山入望中。晓雾朦胧钟动处,日亭捧出一轮红。”天台山上最有名的寺院叫“地藏寺”。地藏寺建在天台正顶处,故佛教徒将天台正顶称“中天世界”,大概这是进入“上天世界”的必经之地吧!故来九华山的佛教徒,都要上天台朝拜;许多游客也以能上天台游览天台顶,为平生一大快事。

但上天台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从凤凰松至天台已架起了索道,但即使乘索道到了天台,要想登上山顶,还需踩上数百级台阶,方能逐入山顶,而且沿途台阶又十分垂直险峻,因此登起来既累又要勇气。我对旅游素来有自己一条准则,不留遗憾。我早就听人说过,“游九华而不登天台,犹如未至九华山也”“不上天台,等于没来”。为此,我咬紧牙关,一口气爬上了天台顶,此时已是累得大声喘气直淌汗,腿脚发酸又发软。但当站在天台顶上极目远眺,顿感赏心悦目,累的感觉也烟消云散了。此时朝南望去,七贤、十王诸峰近在咫尺;远眺东南黄山群峰云海出没,隐约可见;转视北面,罗汉、天柱山诸峰云遮雾绕,气象万千。再俯瞰海拔600多米高的九华街,梵宇建筑众星点点,云雾缥缈,一派莲花佛国气象。

谈到莲花使我顿时联想起九华山之山名的由来。九华山原名九子山,九华之名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定。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因触怒权贵“被谗放逐”,曾路过九华山,他眺望九子山上的九座主峰,兴致勃勃地说它像盛开的九朵莲花一样,因改名为九华山。从此,九华山盛名盖过九子山,流传至今。宋代诗人王十朋有诗云:“九芙蓉自九天来,太史南游山未开。仙境曾经谪仙眼,佳名杰句两崔嵬。”当然,九华山的出名,不是靠李白一人之力,而是因佛教盛行而远播海内外。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据文献记载,晋隆安五年(401年),就有僧人在此创建茅庵,传经布道。中唐后已成气势,自金乔觉圆寂(794年)后,肉体不坏,以建肉身塔供奉。从此,九华山被称为地藏灵迹,名播四方,引来各地僧众,投身建设,注重修持,唐末就有寺庙22座。但九华佛教最盛时是在清康熙年间,其寺庙达到156座之多,仅九华寺的僧人就达三、四千人之多,可谓“香火之盛,甲于天下。历经风雨数百年,如今还存86座寺庙,并逐渐地得到修复、装饰等妥善保护,成了人们游览、上香的圣地”。

站在天台顶峰,秋风微微吹来,令我沉醉于超凡脱俗的境界之中,凡尘俗事已抛之云宵外,凭栏远眺,可尽情观赏和领略大自然的博大精深,为此,我几乎忘记了返回的时间,当我从醉于山水和历史文化之中惊醒过来之时,已是日薄西山了。匆匆游览地藏寺后,才恋恋不舍地返回,此时,九华山已笼罩在夜幕之中了。 

《旅游时报》2001年2月25日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