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晓林送我的书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2-09-19 12:39:57

与修晓林先生相识于2009年的一次作协考察活动,从此有了交往,知道他是个资深的文学编辑,被圈内作家称为“好编辑”。陈村说:“好的责编,看到好书稿就像找到意中人那样兴奋,为它奔走,为它梳妆。修晓林就是这样的编辑。”晓林始终把作家当作朋友热诚呵护,对作品的编辑工作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努力把作品锤炼成精品,为此博得许多作家的好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赞道:“修晓林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以及业务水平,早已在文学界广为传颂。”有这样的好口碑,那么他编辑的作品屡次获得省市和国家级文学奖也不奇怪了!

修晓林是好编辑,并不是说他的编辑才华独步天下,也不是他聪慧超人,关键是他心中始终放着作家的冷暖。2017年1月24日我去华东医院拜访老作家和出版家丁景唐聊到修晓林时,丁老深情的称赞晓林有人品、重情义。连站在边上长年伺候丁老的阿姨也赞不绝口:“他常来探望丁老,还不忘给我带上件礼品,让人好感动!”可见,晓林对老作家的敬重和为人作风的细腻踏实。他知道我爱藏名家签名本,就给我送来了由他任责任编辑的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和刘心武《命中相遇——刘心武话里有画》等及他本人作品《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的签名本。尤其他那本人著作签名本,更是不同凡响,扉页不仅有他本人的签名,还有叶辛、陈村、江曾培、王雪瑛、王晓玉、王唯铭、龙彼德、郝铭鉴、曹可凡、彭瑞高、杨剑龙、魏心宏、周励、李伦新等20余名学者、作家的亲笔签名手迹。让我心中乐开了花,也对他的人品和编辑才华深感钦佩。

晓林在他30余年编辑生涯中与百余位作家有深度的交往和友情,其中包括巴金、冰心、柯灵、萧乾、刘白羽、冯牧、何满子、王元化、峻青、蒋子龙、陈忠实、刘心武等著名作家和学者,并积极为他们“作嫁衣裳”,甚至有时还肯冒着风险,敢于担当,为作家出版作品。像被当代著名文艺评论家陈思和称为“功在当代,恩泽后世”的彭小莲《他们的岁月》和杨显惠《告别夹边沟》这两本足以传世的大著作,都是他不顾个人风险,排除干扰和杂音,使两书逢凶化吉,得以出版问世。其实,不论是彭小莲《他们的岁月》,还是杨显惠《告别夹边沟》都是不同凡响的好作品。纪实文学《他们的岁月》描绘和反映了“胡风集团重要骨干”彭柏生的坎坷命运,被“上海市第五届中、长篇小说大奖”的终评委认为这是一部“既有激情,又比较客观”、“令人震撼,发人思考”,具有“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并重”的优秀作品;《告别夹边沟》则记录和描绘了一种政治行为对以知识群体为核心一代人心的折磨和摧毁,以及“只有让历史的苦昭然若揭,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知我们这个民族,认识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的呐喊和提醒。这些“不虚美,不隐恶”,讲真话的纪实文学,经过晓林精心编辑出版后,立即在社会上引发积极正面效应和影响力,也充分展现了他的眼光、智慧和勇气。同时,折射出他心系作家的呕心沥血的努力和艰辛,让作家们的精神财富不遗失及时在社会上发光发热的良好社会效应。

晓林本人也是个作家,他的文笔具有画龙点睛之妙,在人物的描绘上特显功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往往寥寥几句,却把人物神态和精神风貌勾画得晶莹剔透和鲜明亮丽。他对学者钱谷融描述道:“超然、淡然、悠然的话音和身姿,让我好似身在深山密林中的静幽禅寺,一颗星,沉浸于最深最清澈的水潭,明亮又激灵。”把钱谷融犹如光风日月般自由散淡的超然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陈忠实外貌描绘得更为传神:“几近刀刻般的皱纹,略显花白的头发,硬朗挺拔的身子骨……他的脸色还是那么红潤,气质还是如此傲然。”如雕似琢,将出生大西北,饱经风霜的陈忠实脸庞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晓林在人物描述上,还常常喜爱用直率、坦诚和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人的性格、品行和作风,如说“叶辛为人宽厚,儒雅随和,没有让人难以接近的架子,也毫无傲视他人、自满凌人的浅薄言行”。话不多,却把叶辛“儒雅随和”的为人和个性,展露得一清二楚。说何满子,他采用直叙手法,抒发对他对学者何满子的景仰:“您的人生之路太为艰辛凄惨,而意志却是那么坚强,挺起永不弯曲的脊梁骨,说实话说真话,冷眼向洋看周遭,众人皆醉伊独醒,沉默无声有惊雷,目光深邃含闪电。与您在一起,能够感到空气的颤动,听到地火的轰鸣——那是学识的光芒,是正义的呼喊,是思想的声音。”何满子是个有“脊梁骨”的铮铮铁汉,也是个敢讲真话的学者。修晓林也是个很有自信的编辑,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编辑,关键要修炼好自己的才识和学会做人。他在书中写道:“只要自己的为人处世和专业水平得到作家友人的认可,这编辑和作家的友情,就能绵延不绝,好作品的到来,也就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这是他当编辑30余年修炼的经验之谈,也是他经常获得作家信任和好作品的关键因素。

在修晓林送我的书中,其中数最庞大、影响最大的那套当数2012年出版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建社60周年纪念版”,全套共计14种16册,按出版时间先后有:知侠《铁道游击队》(1954年1月初版)、秦牧《艺海拾贝》(1962年12月初版)、上海文艺出版社编《重放的鲜花》(1979年5月初版)、舒婷《双桅船》(1982年2月初版)、刘再复《性格组合论》(1986年7月初版)、袁可嘉主编《欧美现代十大流派诗选》(上下)(1991年12月初版)、张炜《九月寓言》(1993年8月初版)、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1993年12月初版)、王元化《思辨随笔》(1994年10月初版)、史铁生《务虚笔记》(1996年4月初版)、韩少功《马桥词典》(1997年3月初版)、易中天《品三国》上册(2006年7月初版)、易中天《品三国》下册(2007年3月初版)、聂力《山高水长——回忆父亲**》(2006年10月初版)、莫言《蛙》(2009年12月初版)。上海文艺出版社自知侠《铁道游击队》到莫言《蛙》出版的这十四种作品,集中展现了60年来,在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下,绽放出的这套无限光芒的文化精彩成果,也折射出上海文艺出版社强大的出版能力。每册读来令我爱不释手和浮想联翩,因为这些作品中有我青少年年代就喜欢读的《铁道游击队》《艺海拾贝》等,尤其是《艺海拾贝》收录了秦牧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63篇随笔,其以精致流畅的文笔,侧重谈了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作家艺术家的生活积累和思想、艺术修养,艺术风格多样化等文艺理论上的重要问题。许多篇目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有的问题还有较系统的论述。这些文章或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写,或者采用比喻,阐发对文艺问题的见解,把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读来引人入胜。早年读这些文章就让我认识到散文和随笔的精彩,并对我的写作和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

这套书中不尽有我早年爱读的作品,也有我晚年爱的作品,如易中天的《品三国》。对三国史我是很感兴趣的,因此我早年读过正史《三国史》,也读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知道三国历史,主要包括三国时代以及之前几十年的混战史,即起自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至280年西晋灭东吴。一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把这个时代的大小事件,传播的连儿童们都知道。我们要想了解这个时代,与其阅读正式史籍,不如去看这部小说。不过要特别小心的是,在罗贯中笔下,曹操被歪曲为奸恶人物,诸葛亮被歪曲为会呼风唤雨,能够占卜算卦的巫师。然而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却以还原历史形象为旗号,将《三国演义》作为假想敌,对三国英豪进行点评(主要是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平心而论,易中天语言通俗、活泼,悬念、关口设计巧妙,将三国这段历史演绎得有声有色。所以读起来比《三国演义》还轻松,这也很合老年人消遣阅读。让我一度读的如痴似醉,爱不释手。但当我将《品三国》与《三国志》等相关史书详加对照,发现易中天《品三国》存有两个大问题:一是不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通过各种手段和技巧来褒扬曹操,压低刘备和诸葛亮,包括:篡改或裁剪原文、故意遗漏、偷换概念、主观臆造、主观臆断、欲抑先扬、严重偏向等;二是三观不正。利益至上,权谋为大。成君忆、葛红兵等对易中天重“术”轻“道”的批评均可谓抓住了“要害”。易先生表面上不认可这些批评,但后续作品的“三观”已经基本正过来了,比如《易中天中华史》中对晋朝得国不正的讽刺和嘲弄,这对以前的易中天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如果把《品三国》作为文学作品来读,还是一部值得称道的好作品。

最后,我要说:“感谢晓林!”他送我的这套书,使我有重温阅读的美好记忆和享受阅读近数十年来文学精品的精彩。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