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访书记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2-09-19 12:34:56

从南疆喀什返归途中,我准备隔天2011年9月26日从乌鲁木齐市转机返回上海。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也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0年前我就曾经到过乌鲁木齐,如今城市更美了。街市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大都市的气派。走在乌鲁木齐市的大街上,不仅各种风味小吃琳琅满目,而且各种商厦也是鳞次栉比,书店也时有闪现,这就诱发了我想走进书店看看的念头。那天我下榻陕西大厦宾馆,傍晚向总台一打听,悉知乌鲁木齐的最大购书中心就耸立在市中心的南门,我乘上3路车直达南门下了车。

坐落于南门的乌鲁木齐购书中心是一幢有10余层高、又很有文化气派的大楼,跨进大楼发现底层与上海书城一样设有新书专柜,呈现着全国各地新近出版的各类五光十色读物,在明亮灯光照耀下,显得具有格外的文化品味和书感。在这里尤其是历史、名人传记读物极为丰富,现当代的中国史学家章太炎、梁启超、吕思勉、郭沫若、顾颉刚、范文澜、陈寅恪、白寿彝等作品都有序地展现在书架上。我的第一感觉:这是一家有品位的大书店。然而这些史学家的作品,我大多早已购买和收藏了,好在我在书架上还是选中了张世林编的《为学术的一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这册我喜欢的读物。张世林原是中华书局的编辑,曾于1999年12月编辑出版过《学林春秋》一书,全书收录了金景芳、顾廷龙、胡厚宣、邓广铭、杨伯峻、、周一良、王玉哲、任继愈等44位著名老学者撰写的学术人生的回忆录,具有极高的文献史料价值,因此很受读者好评,书也不久告罄。时隔六年后,已调入朝华出版社的张世林,为了回应读者的呼声,在对原书作了修订基础上,更名为《为学术的一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了。当我打开书中的目录,白寿彝《我和中国史学史》、蔡尚思《我和中国思想史研究》、任继愈《我与<中华大藏经>》等篇,犹如明珠般映入我的眼帘,让我惊喜不已。白寿彝等这些著名史学家,都是我景仰的史学大师,读读他们学术研究的自述,定会有极佳启示和丰厚的收获。所以这书很合我的兴趣和爱好,也就买下了。

在这幢楼中购书中心占据了整幢楼的四个楼层,其中最吸引我的当数第3层楼,因为这里不仅开设了文学读物专柜,还开设了收藏类读物的专柜,在该专柜上我还意外地见到我的拙著《旧平装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及书友作品,让我倍感亲切和愉悦。著书立说虽然辛苦伤神,然而一旦完稿成书呈现于书店,这对作者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鞭策。在这里我不仅见到了书架上我的著作,还发现了数种我喜爱的读物。像沈津《书丛老蠹鱼》(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1版)、王大龙《红色报刊集萃》(同心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矢原谦吉《谦庐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我先来谈谈沈津先生。他是安徽合肥人,1945年生于天津。196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他早年供职于上海图书馆善本组开始追随顾廷龙先生学习目录学和版本学,受到顾廷龙赏识,并深得顾廷龙的真传。1988年沈津晋升研究馆员,成为当时中国图书馆学界最年轻的研究员。1992年4月他赴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曾任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部主任。沈津著作颇丰,有《书城挹翠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商务印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顾廷龙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书城风弦录:沈津学术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书韵悠悠一脉香:沈津书目文献论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珍稀古籍善本书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及《书丛老蠹鱼》等11种。由于他“心眼里有这两万部善本打底”,故被人称为“古籍善本巡阅使”(萧文立语),是当代著名古籍善本版本学家之一。《书丛老蠹鱼》是沈津近年出版的一本聊善本的书话集,他围绕明清善本《会通馆校正宋诸臣奏议》、翁同龢批校本《常熟县志》、翁方纲写《金刚经》《萝轩变古笺谱》《曹氏墨临》、钱谦益的《初学集》、《吴江沈氏诗集》等,以简洁精美的语言娓娓道出了善本书的版本价值及其收藏演变过程的故事,让人颇多启示和收获。如他在《〈萝轩变古笺谱〉背后的故事》中说:“明吴发祥《萝轩变古笺谱》发现之前,所有谈古籍版本和中国版画史的书,都有一章专述胡正言的《十竹斋笺谱》。……直到《萝轩变古笺谱》被上海博物馆正式收藏,人们才认识到这部极其重要的国宝竟然重现人间。”这为我们揭示了罕为人知“国宝”的发现和收藏的过程和价值,也为重写中国版画史提供了极其宝贵文献资料。

其次,我还想聊聊《红色报刊集萃》。新世纪以来,红色收藏已成为一大亮点,但以红色书刊为收藏主题的书籍还不太多见,故王大龙《红色报刊集萃》吸引了我眼球,该书选编了20世纪上半叶从五四运动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的110多种报刊,其中以党报党刊为主,兼及革命和进步报刊。书中不仅收录了揭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序幕的《新青年》、首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精神的《每周评论》、五四运动时期宣传新思潮的《湘江评论》、红色政权创办后第一份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邓拓“八匹骡子办报”的《晋察冀日报》、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党的大型机关报《新华日报》等,还有首次辑入罕见的《瑞金红旗》《浪花》《时代日报》等,其中有些是编著者个人收藏的,如《冀东日报》《冀南日报》《边区群众报》《鲁南时报》《前进》等,所以这是一本不易多见的红色报刊集锦。最后再谈谈《谦庐随笔》,该书作者矢原谦吉是日本人,他早年留学德国习医,学成之后即于1926年在中国北京悬壶济世。由于医术湛深,留居北京之时,许多达官贵人、朝野名流及其眷属有病皆求诊于矢原大夫,矢原因此遍识政海要员、失意官僚。其所见所闻,皆可为近代史之宝贵资料。书中所记即抗战前北京的军政界逸事,兼记民国年间种种杂事,饶有趣味,比如在描述民国将军何应钦时说道:“何君为一雍容之军人,颇有大将风度,人亦和蔼。或谓其素有季常癖,家中事事无大小,悉赖其夫人一言决之”,故有“全国怕老婆会会长”之称号。中日大战爆发,日军占领北京后,即令他不得在中国行医,逼迫矢原离开北京。但他个性坚强,不为世屈,移居德国,及希特勒上台后再迁美国,二次大战时病逝于美国。他生平著作不多,唯《谦庐随笔》最为出名,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研究民国前期史的史料集。

当我携带着《为学术的一生》《书丛老蠹鱼》《红色报刊集萃》《谦庐随笔》等4种书离开书店大门时,大街小巷已灯火辉煌,霓红闪烁。夜晚的乌鲁木齐市中心格外热闹,商场里更是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凭着好心情我走进了一家维吾尔人开的餐馆,慢吞细嚼的品尝了一顿正宗新疆风味的手抓饭,直至夤夜才返回宾馆休息。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