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44

作者:朱晓琳    更新时间:2013-08-13 09:36:43

夜深人静,为了不吵醒两个女儿,向永辉和邵琳琳蹑手蹑脚来到厨房煮咖啡喝。这是夫妇俩从法兰西带回的习惯,每当享受过身心交融的愉悦之后,喝咖啡便成了完美的象征符号。向永辉光着脚拍打厨房光滑的地砖,从背后看着身段依旧苗条的妻子,心里涌起一种满足甚至幸福的感觉。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家里每个房间都安了分机,向永辉快步窜过去抓起话筒,终止铃声再度作响。电话是校长孙家骏打来的,“永辉,请原谅我深更半夜把你吵醒,你准备一下,明天一早同我去北京开会,七点半有车去接你,就你我二人知道此事。”孙家骏很快挂下了电话,向永辉却有点莫名其妙,什么重要事情非得由校长亲自打电话通知啊?

邵琳琳催促丈夫放下咖啡杯:“快去睡几个小时吧,衣服行李我来替你准备,孙校长亲自打电话通知,总归是重要会议。”

向永辉回卧室躺下,却怎么也睡不着,迷迷糊糊熬到了天亮。直至坐上去北京的飞机,孙家骏才吐露实情。“永辉,我们现在去国家航空航天局参加重要会议,我想大概与我国自行设计的‘歼十战斗机’发动机材料研究项目有关。”

向永辉心口一阵剧烈跳动。“歼十”是目前中国正在研制的最新战斗机型,能参与到这项伟大工程之中,是一个科研工作者莫大的光荣和幸运。向永辉想起临回国前他对法国政府向台湾出售‘幻影2000’战斗机一事非常气愤,还与法国学生和那个台湾博士冯启真发生过争论。当时他就发誓有朝一日要为自己祖国的飞机制造业出力,现在机会终于来了。然而向永辉此刻有点担心,他悄声问孙校长:“我连党员都不是,国家能让我参与这么重要的研究项目么?”

孙家骏笑道:“你虽不是党员,但有中国人的良心。你留学海外十年后能回来报效祖国,祖国有什么理由不信任你呢?”孙家骏说完便开始闭目养神,他也一夜没合眼。从五十年代末留苏归来,孙家骏为中国航空事业贡献才智的愿望,可比向永辉早了三十多年。

刚走出首都机场,孙家骏和向永辉就被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车接走了。向永辉后来才知道,整个“歼十”研究团队有数千名科学家,其中不少是像孙家骏和他这样的“海归”学者。

会议开了三天,整个过程都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所有与会者最终只知道自己接受的任务是什么,与其他人相互之间几乎没有多少交换信息的机会和必要。一天午餐时,有位与会的空军少将主动坐到孙家骏和向永辉身边,一脸认真地说:“孙教授、向教授,我们空军全体将士期盼的‘歼十’飞机,希望由你们来替雄鹰装上摩擦性能最好的发动机,你们二位可是中国材料摩擦学界的领军人物啊。”少将说完忽然起身,大皮鞋“啪”的一下来了个立正姿势,朝孙家骏和向永辉行了个军礼。

孙家骏放下筷子,示意向永辉一块站起来。他对空军少将说:“请空军同志放心,我们身为材料科学工作者,真心希望为祖国雄鹰装上性能最好的发动机,让你们去翱翔蓝天,保卫祖国。”

向永辉生平第一次接受一名军人的敬礼,那几秒钟长久定格在他记忆中,他明白自己和孙校长一起对军人作出的承诺意味着什么。

去北京之前,向永辉没对任何人透露过他近几年来独自搞的一个研究项目:密性耐磨陶瓷材料。这种新型复合材料一旦研制成功,可应用于各类民用或军用飞机发动机,那时他向永辉很可能会成为世界各大飞机制造商追逐的专利拥有者,成为百万、千万富翁。如今的向永辉虽然早已不是那个连公共汽车都舍不得坐的穷学生了,但若能靠做学问换来金钱,让妻子享受普通中国人享受不到的富裕生活,让两个女儿有位富翁老爸,终究也不是件坏事。向永辉也很清楚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客观地说,他对物质的欲望远远不及对专业领域荣誉的向往。如果他的“密性耐磨陶瓷材料”研究成功,他很可能像卡普桑教授那样,从此登上国际材料科学界颠峰,那是向永辉从读研究生起就渴望达到的人生价值高峰。

从北京回来后,孙校长亲自到材料工程系挂帅组成科研团队,为“歼十”飞机研制发动机材料,向永辉却始终犹豫着要不要将自己个人的研究项目贡献给这个团队。在中国现有体制下,如果向永辉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歼十”雄鹰装上强有力的“心脏”,但之后这项功劳便很可能属于整个研究团队,他向永辉则和其他许许多多参与“歼十”飞机研究制造人员一样,只能成为一个无名英雄。

向永辉不是孙家骏,他不是在崇尚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喊“把一切献给党”口号的岁月中长大的。向永辉在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年代出国留学,他接受西方科学思想的同时,潜移默化巩固着个人利益至上的理念。向永辉从北京回来后度过一段相当沉闷的日子,这些日子使他想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成为真正纯粹的科学家,他向永辉同样如此,他目前必须承受很多普通中国人都可能遭遇到的精神痛苦。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