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上海老城厢的文庙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元代(1291年)建立上海县后即建文庙,供士绅祭祀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同时,作为县中秀才读书深造的学府。元、明、清三朝,上海县籍秀才考上进士做官的有279人,所以文庙在古代是培养人才之地。其建筑群布局严谨,气势宏敞,极具民族特色。是古代上海的最高学府。上海文庙的修缮开发和开放,不仅为上海增添了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景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的星期日还成为爱书人淘书的好去处。多年来这里也成了我爱去淘书的地方,星期天只要我有空闲总会去文庙过把淘书瘾。
文庙如今不仅是沪上爱书人淘书的乐园,连外省的爱书人都会慕名而来,文庙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因为常常会在这里淘到价廉物美的读物和新华书店早已失踪的书籍。在我的心中80年代,是一个可与“五四”遥遥相望的中国又一个启蒙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再次扮演了社会良知的文化角色。一时间,读书和写作,成为一种时尚。学子们一面拼命阅读和学习,一面迫不及待地竞相标榜自己的学问和思想,在文学和学术上出版了不少的优秀著作。记得我在文庙淘书中最关注和青睐的也是80年代这一时期的出版物,其中印象深刻和购入较多的要数这样的三次:第一次是1983年冬季,在这次文庙淘书中我一下就购入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中华书局1980年6月第1版)、陈汝衡《说苑珍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胡文彬等《海外红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张舜徽《中国文献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等10余种;第二次是1985年的秋季,在这次淘得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1月修订本)、郑逸梅《书报话旧》(学林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杨宪益《译余偶拾》(三联书店1983年6月第1版)、陈秉才等《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等8种;第三次是1988年冬,这次购得张慧珠《巴金创作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陆云帆《中国当代十大名记者》(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杨立诚等著的《中国藏书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申畅《中国目录学家传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姜德明《燕城杂记》(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崔文华《河殇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等10种。
这些书虽然谈不上经典名著,却是我爱读的书,而且价格便宜,如当代学者张慧珠于80年代初撰写的著名巴金作品评论集《巴金创作论》全书8辑,707页,我购入价仅7元。该书评论的作品几乎涵盖了巴金60年代前创作的全部作品,而且评论精辟、严谨,例如评论《激流三部曲》说道:“它生动地反映了巴金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制度及其上层建筑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表明了作家当时朦胧的社会理想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巴金通过描写一系列有关封建人物的腐朽生活的生动情节,深刻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封建家庭的必然衰亡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历史趋向,从而真实地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必将彻底崩溃的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图景。”揭示了巴金反封建的人本思想及《激流三部曲》的进步意义。当年文庙书摊上的旧书不仅不乏经典佳作,还以打折价出售为主,如《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为2卷、2册精装本,原价合计11.65元,已很便宜了,可我仅以10元价格就拿下了。这2卷本如今再版,其定价不会低于100元。该书所立传的人物如鲁迅、郭沫若、茅盾、朱自清、郑振铎、巴金等个个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坛响当当著名作家,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可回避的人物,而且该书撰稿者也是著名的专家学者,所叙人物也个个写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品头论足恰如其分,如评说郭沫若:“他作为‘五四’新文学奠基人之一,不仅在诗歌方面成绩显著,在小说、散文、戏剧方面也有重要的建树。……堪称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又说朱自清:“新文学的开拓者,是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是古典文学的研究者,是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是富有正义感的爱国者,是民主主义的斗士。”寥寥几句,将郭沫若的博学多才、朱自清多才多艺的伟大形象,尽情展现,令人印象深刻!所以这些书都是上品佳作,让我捡了个大便宜,收获多多。
说到文庙淘书收获多多,何止这些80年代版本书,记得早年我还在这里淘到过数十种鲁迅、郭沫若、朱自清、郑振铎、张闻天、蒋光慈、潘汉年等所著30年代版的旧平装书。这旧平装书在我已出版的《漫步旧书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漫步旧书林续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中都一一作过介绍和评论,在此也就不必赘述了。在这里我只想补叙几句一本特别的书。说它“特别”一是该书没有版权页,二是没有序跋,三是没有定价,所以我把它称作“三无产品”书。“三无产品”书,在现在人眼里一般都会将它归入盗版书类别中,然而此书绝不是盗版书,其书封面题曰:《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研组1961年7月选编出版的读物,显然这是一本华东师范大学内部自编读物。封面上还留有“黎规兰,1961,7,6”签名落款和“黎规兰”印章,可知该书原先为黎规兰所收藏。据知当年黎规兰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成员,具体生平不详。全书收录了周扬《发扬“五四”文学革命的战斗传统》、茅盾《〈子夜〉是怎么写成的》、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唐弢《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周立波《〈暴风骤雨〉的写作经过》、梁斌《我怎样创作了〈红旗谱〉》、吴强《写作〈红日〉的情况和一些体会》、杨沫《〈青春之歌〉再版后记》、胡万春《土壤与种子》等34篇文学评论文章。卷后附《其他参考资料索引》。全书正文446页,大概可称得上是一本1961年之前所收录中国现当代文学评论文章较多的参考书了,也是印数不多、稀罕少见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