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购入的《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2-09-19 11:53:03

20世纪70年代末,中华书局赵守俨先生等筹划将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史料笔记选编成三套丛书,即“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唐宋史料笔记丛刊”选编的整理本是1979年由赵守俨、程毅中先生点校的《隋唐嘉话•朝野佥载》。书的卷前有《点校说明》,简述作者、版本及点校者在整理过程中的心得。这样也就形成了“笔记丛刊”的体例。“唐宋史料笔记丛刊”20世纪80年代共出版了40种,其中唐人撰写的有5种:刘枒《隋唐嘉话》、张鷟《朝野佥载》、郑处诲《明皇杂录》、裴庭裕《东观奏记》、刘肃《大唐新语》;其中宋人撰写的有范镇《东斋记事》、苏辙《龙川别志》、司马光《涑水记闻》、吴处厚《青箱杂记》、周密《齐东野语》等15种。我没有收全40种,却在80年代购藏了刘肃《大唐新语》、岳珂《桯史》、叶梦得《石林燕语》、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欧阳修《归田录》、方勺《泊宅编》、魏泰《东轩笔录》、吴处厚《青箱杂记》、周密《齐东野语》和《癸辛杂识》等10种,现按中华书局出版先后简述如下:

《渑水燕谈录•归田录》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版。这是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和欧阳修《归田录》两种书的合订本。前一种书卷前吕友仁1980年6月撰写《点校说明》:《渑水燕谈录》10卷,宋王辟之撰,字圣塗,山东临淄人。生于仁宗天圣九年(1031),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此后做了30多年的县官、州官,到了绍圣四年(1097)就从忠州任上告老还乡。这本书虽然叫做《燕谈》,其实书中所记大半是当时士大夫的谈议,而这些谈议涉及绍圣二年(1095)以前的许多逸事和文史。例如卷4记曰:“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曰:‘此未足为吾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书说。嘉祐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街在高等,于是,父子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寥寥几句,将三苏成名的情况叙述得一清二楚。又卷6记曰:“太宗锐意文史,太平兴国中,诏李昉、扈蒙、徐铉、张洎等,门类群书为一千卷,赐名《太平御览》。又诏昉等撰集野史为《太平广记》五百卷,类选前代文章为一千卷,曰《文苑英华》。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记录宋太宗重视文史建设和爱读书读史的习惯。后一种书卷前有李伟国1980年6月撰写《点校说明》:《归田录》2卷,宋欧阳修撰,内容涉及北宋前期的人物事迹、职官制度和官场轶闻等等。卷前还收录了欧阳修的《自序》,其曰:“《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可见欧阳修撰写这本书主要是补充“史官所不记”,也为他晚年退休后有一本阅读、把玩和回味的一本书。书中所记遗事也颇有教益,如卷1记曰:“王文正公(曾)为人方正持重,在中书最为贤相。尝谓:‘大臣执政,不当收恩避怨。’”即为官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敢于担当,不可图做好人而怕得罪人。书中还记有好读书的事例,如卷2记述道:钱思公“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倾刻释卷也。”又记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反映出宋人勤奋好学的社会气象。

《桯史》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第1版。全15卷。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本。卷前有吴企明1980年8月撰写的《点校说明》:“《桯史》,是宋人岳珂所作的记载两宋时代朝野见闻的一部史料随笔。”岳珂(1183—1240),字肃之,号亦斋,又号倦翁。祖籍相州汤阴(今属河南),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曾先后出任管内劝农使、嘉兴知府、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等职。他长于经学,工于词章,是一位学者和文学家。卷前还刊有岳珂于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二月十六日撰写的自序:“亦斋有桯焉,介几间,髹表可书,余或从搢绅间闻闻见见归,倦理铅椠,辄记其上,编已,则命小史录臧(藏)去,月率三五以为常。”可知此所谓“桯”者,即书斋里几案间的一根立柱,亦即“楹”,上面油漆的表面可以用来记事。岳珂有所见闻,有时懒得正式展纸挥笔,便随手记录在楹柱上。然后命小吏抄录保存下来。积累得多了,便成了这样一本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桯史者,犹言‘柱记’也。书中内容,则如明成化刻本江泝《题记》所说:“所记皆当时史书所不及收者,暨贤达诗文,世俗谑语,或倔奇峻怪之事,不纯于史体,故曰‘桯史’,示止备私居记述尔。”从自序来看,作者对内容的真实性是颇为自信的,且以“良史”自期,他认为:“夫金匮石室之臧(藏),荛夫野人之记,名虽不同,而行之者一也,于是稍裒积为偏(篇)”。该书以“公是公非”为写作目的,通过许多目击耳闻的朝野各阶层人物的言行,揭露了两宋政治的腐败黑暗和南宋统治集团中投降派祸国殃民的罪恶,歌颂了诤臣战将、布衣义士的抗金热忱和凛凛气节,辞严义正,爱憎分明;同时,该书还保留了许多文学史料,不少可补正史之阙,虽个别记忆失误或自相矛盾之处间或有之,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宋代史料笔记。

《泊宅编》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1版。宋方勺撰,许沛藻等校点。卷前有许沛藻等撰写《点校说明》:“方勺,字仁声(1066——?),婺州金华人”。后寓居乌程(浙江吴兴县)泊宅村。元丰六年(1083)入太学,后任虔州(江西赣州市)管勾常平,元祐五年(1090)自江西赴杭州应试不举,遂无仕进意,直到晚年方得一官。他和当时名士苏东坡、叶梦得、洪兴祖等人游,对当年时事、人物轶事多所见闻。全书现有3卷本、10卷本两种本子,二者既有重文,又有差异。这次中华书局版,却将这2种卷本都收录于一册中。全书多载北宋、南宋初朝野旧事。其中对于方腊起义始末、南宋名臣宗泽等记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如卷第5记曰:“宣和二年十月,睦州青溪县堨村居人方腊,托左道以惑众,县官不即鉏治。……胁虏良民为兵,旬日有众数万。”记录了宋代方腊起义较为详细的过程。又曰:“宗泽,婺州农家子,登进士科,任馆陶尉,凡获逃军即杀之,邑境为之无盗。”记录了南宋名臣宗泽早年治理地方的政绩和逸事。因此,这是一本研究北宋、南宋初期史极具史料参考价值的史书。

《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宋魏泰撰,李裕民校点。卷前有李裕民1982年6月撰写的《点校说明》:魏泰,字道辅,晚号临汉隐居,襄阳人,生活在宋神宗、哲宗、徽宗时期,与王安石、王安国、王雱、黄庭坚、黄大临、徐禧、章惇等交游,博极群书,长于诗文,年轻时恃才豪纵,曾因一时气忿殴打主考官,未能考上进士,以后一直隐居。”是个羁傲不驯的读书人.。全书15卷,所记以仁宗、神宗两朝事居多,由于他的姐夫曾布,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熟知内情,所以书有多卷有关王安石变法记载,例如卷4记曰:“王荆公(安石)当国,始建常平钱之议,以谓百姓当五谷青黄未接之事,势多窘迫,代钱于兼并之家,必有倍蓰之息,官于是结甲请钱,每千有二分之息,是亦济贫民而抑兼并之道,而民间呼为青苗钱。”此外还有“徭役法”、“选用新进”等记载,这对研究王安石变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宋周密撰,张茂鹏校点。卷前有张茂鹏1981年7月撰写《点校说明》:周密,字公谨,号草窗,本济南人,流寓吴兴。生于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卒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曾任临安府幕属,监和济药局,充奉礼郎、两浙运司椽,监丰储仓,义乌令等,宋亡不仕。是书为周密经意之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南宋史料。这些史料来源,一方面系辑录先人的旧闻;另一方面则由作者亲自取于曾参与当时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全书20卷。所记以南宋旧事为多,如“张浚三战本末”“端平襄州本末”“岳武穆逸事”“赵信国辞相”等,都可以补史传之阙,提供了一些历史事实与历史真象,可以弥补元代所修《宋史》的不足。书中又记史坛掌故、文人轶事。如记《汉书》曰:“大抵沿袭《史记》。”如“放翁钟情前室”记陆游与唐琬的婚姻悲剧;“台妓严蕊”记道学家朱熹的卑劣与陈亮的荒诞。书中还不乏考证古义,极详细丰赡。如“避讳”一节详列古代至宋之前避讳实例。总而言之,书中内容丰富,持论公允,叙述历史多能揭示历史事件的真象,可以弥补正史的不足,是中国古代笔记杂著中的精品。

《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宋叶梦得撰,侯忠义点校。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居士,原籍吴县(今属江苏),居乌程(今浙江吴兴)。北宋哲宗绍圣四年登进士第,遂迁祠部郎官。徽宗大观初,任起居郎、翰林学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汝州,积极参预朝政。高宗初,曾官户部尚书,迁尚书左丞;绍兴时,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致力防务及军饷供应。后加观文殿学士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崇信军节度使致仕。《石林燕语》大约成书于宋南渡之初。据书前自序称,叶氏宣和五年(1123)归隐湖州,至建炎二年(1128)由其子栋程模编集成书。石林燕语是作者在湖州宴游之余,随笔札记的故实旧闻或古今嘉言善行。他曾历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五朝,对于北宋朝廷的典章制度十分熟习,于琐闻轶事又都留心。在宋代人同类著作中,尤详官制科目,史书认为“颇足以补史传之阙”。全书10卷。卷前有作者自序云:“嵁岩之下,无与为娱,纵谈所及,多故实旧闻,或古今嘉言善行,皆少日所传于长老名流,及出入中朝身所践更者;下至田夫野老之言,与夫滑稽谐谑之辞,时以抵掌一笑。穷谷无事,偶遇笔札,随輙书之。”梦得曾历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五朝,闇熟朝廷的典章制度、琐闻轶事。在宋代人同类著作中,尤详于官制科目,颇足以补史传之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一朝故事,得梦得之书而梗概是存。”可见,本书的主要价值在于“故事(即关于典章制度的记载)”。不过,我则对书中所记一些好玩的故事却兴趣特浓。如卷4有一则云:江南李煜既降,太祖尝因曲燕问:“闻卿在国中好作诗”,因使举其得意者一联。煜沈吟久之,诵其咏扇云:“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上曰:“满怀之风,却有多少?”他日复燕煜,顾近臣曰:“好一个翰林学士。”小孺按:如唐后主、陈后主、隋炀帝、宋徽宗,直是投错胎。又卷9记狄青事:狄武襄状貌奇伟,初隶拱圣籍中,为延州指挥使。范文正一见,知其后必为名将,授以左氏春秋。遂折节读书,自春秋战国至秦汉用兵成败,贯通如出掌中。与尹师鲁尤善。师鲁与论兵法,终不能屈。连立战功,骤至泾原经略招讨副使。仁宗闻其名,欲召见,会寇入平凉,诏图形以进,于是天下始耸然畏慕之。神宗初即位,有意二边。一日,忽内出御制祭文,遣使祭其墓,欲以感动将士。

《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6月第1版。唐刘肃撰,许德楠等校点。卷前有许德楠、李鼎霞1982年12月撰写的《点校说明》:刘肃,生卒不详。唐元和丁亥(807)完成了书自序,曾任江都县、浔阳县主簿。全书主要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武德元年(618),下迄大历十四年(779),多取材于唐代国史旧闻。模仿《世说新语》的体例,分“匡赞”“规柬”“清廉”“政能”“孝行”“记异”等30个门类,13卷。具有政治和道德教化内容,例如“政能第八”记曰:“武德中,以景命惟新,宗室犹少,至三从弟侄皆封为王。及太宗即位,问群臣曰:‘遍封宗子,于天下便乎?’封德彝对曰:‘不便。历观往古,封王者当今最多’。”针对“封王”泛滥现象,头脑清醒的太宗说道:“朕为百姓理天下,不欲劳百姓以养己亲也。”唐太宗无愧为明君,不愿大肆封王,滥用民脂民膏,导致劳民伤财。创造了“贞观之治”大唐盛世。又如“孝行第十一”记载:“陈叔达:高祖尝宴侍辰,果有蒲萄,叔达为侍中,执而不食。问其故,对曰:‘臣母患口干,求之不得。’高祖曰:‘卿有母遗乎?’遂鸣咽流涕。后赐帛百疋,以市甘珍。” 陈叔达的孝心,在唐代也是受到人们的赞赏,也获得了唐高祖李渊赏赐。所以《大唐新语》也是一本富有正能量的史书。

《青箱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1版。宋吴处厚撰,李裕民校点。卷前有李裕民1983年9月撰写的《点校说明》:“吴处厚,字伯固,邵武人,皇祐五年中进士,授临汀狱掾,以后在官场上不太得志,至熙宁中,才在定武任管勾机宜文字之职”。元丰四年(1081)被升监丞,后官至朝散郎、主管卫州。书中多记宋及五代朝野杂事、诗话及掌故,书中引到的魏野、李淑、王禹偁、王安国、陈尧佐、曹翰等人诗词,多为他书所未载。其实,书中不仅记述了许多宋代文人逸事,还透出宋真宗(998—1021)年间江南文化的热闹和繁荣。书中卷10有记曰:“内臣裴愈,字益之,亦好吟咏。真宗朝,衔命江南,搜访遗书、名画,归奏称旨,用是累居三馆秘阁职任。”作为皇家内臣裴愈奉旨下江南“搜访遗书、名画”,折射出北宋初年江南文化的发达比中原京城汴梁还繁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让高寿人群也出现了,卷8记曰:“太傅张公士逊、枢相张公昪、少师赵公槩,皆寿至八十六。”说明宋初社会稳定,生活安定,所以寿命高的人群也多了。这也导致我对“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产生了疑问?说明古代社会太平时期活到七八十岁的长寿者也是不稀奇的。

《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88年11月第1版。宋周密撰,吴企明校点。卷前有吴企明1988年1月撰写《点校说明》:祥兴二年(1279)帝昺投海,宋亡。当时周密正寓居杭州癸辛街,著书以寄愤,《癸辛杂识》因以得名。这部书分前、后、续、别四集,凡四百八十一条,为宋代同类笔记中卷帙较多的一种,全书6卷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作者以大量的篇幅歌颂了为国牺牲的将士、坚持民族气节的士大夫,斥责了破坏祖国统一的异族统治者和厚颜无耻的投降派人物,如“文山像赞”、“张世杰忠死”、“襄阳始末”、“洪起畏守京口”等,表现出作者亡国之痛的爱国情怀。书中还记载了许多未见正史的遗闻轶事和典章制度,如“史嵩之始末”“马相去国”“置士籍”等条,有裨于考证,富有史料价值。此外,记及都城胜迹,如“汴都杂事”等;艺文书画,如“贾廖刊书”“贾廖碑帖”等;风土人情,如“悬棺葬”“倭人居处”等。这些条目史料笔记较多琐事杂言,但主要关乎治乱兴亡和社会见闻及宋本刊刻记录。我对古籍刊刻和版本素有兴趣和研究,所以“贾廖刊书”条所记:“《九经》本最佳,凡以数十中比校,百余人校正而后成。”让我特感兴趣,也让我知晓宋人眼里“佳”本,即善本,是指经过多位名家文人反复校对后印刷的版本。这条善本评语被清代藏书家奉为信条,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值得一提,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出版影响和意义深远,为推动我国“史料笔记丛刊”的点校整理和出版开了先河。紧随其后,上海古籍出版社也推出了“宋元笔记丛书”,像宋孙光宪撰的《北梦琐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宋刘斧撰的《青琐高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宋赵与时撰的《宾退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等。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