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26

作者:朱晓琳    更新时间:2013-08-13 09:30:12

卡普桑教授和向永辉合作的论文《航空铝合金材料的微动磨损行为研究》,在欧洲材料科学年会上引起空前反响,受到与会同行高度评价。论文中所涉及的研究数据和结果,为人类未来制造飞行航空器所需的新型材料作出了多种选择,欧洲不少国家媒体甚至称这篇论文是二十世纪世界材料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紧接着欧洲“空中客车”和美国“波音”公司等世界飞机制造业巨头,纷纷将天文数字的航空材料研究巨额合同送到卡普桑教授领衔的实验室,作为卡普桑教授的主要合作者,向永辉获得了四十万法郎科研奖金,并且被法国教育部破例直接提升为里昂中央大学教授。

向永辉觉得这一切来得太突然。其实这些年来他早已习惯了实验室和家庭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就像一个农民,理所当然得早出晚归去田里挥洒汗水,要不秋天怎么会有好收成,没有好收成又怎么能过上好日子?向永辉得养家活口,当然得拼命干活。只要能让妻子和两个女儿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早点还清购房贷款,再给自己和邵琳琳国内家人提供些许经济上的资助,向永辉已别无所求。可现在向永辉的银行户头上突然多出了四十万法郎,这是他此生从未拥有过的巨额财产,他被这笔钱砸晕了头,很长一段日子里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邵琳琳却显得异常冷静,好像她很久以来一直在期待着这一天,而且坚信这一天肯定会到来。邵琳琳首先向白青松辞去了汉语课教师工作,她得像许多法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妻子们那样,当个全职太太,一门心思相夫教女。邵琳琳特意去了趟当初购房的那家房产中介公司,告诉那个售楼女人她已提前还清了所有购房贷款,欢迎那法国女人去夏野勃朗叙小区作客。邵琳琳看着那女人吃惊中带点嫉妒的表情,心里十分满足。邵琳琳还作主将家里的小屁股汽车换成一辆七人座
“雪铁龙”家庭旅行车,来法国这么多年,一家人还没好好出去旅行过呢。

向永辉打算休一个月假,来法国快十年了,他还是头一回认真休假。卡普桑教授很赞成:“你我二人真应该找个地方躲一阵,免得那些苍蝇般嗡嗡飞的记者把我们两个当成演艺界明星。”卡普桑先生的话很具先见之明,当天晚上,倪灵敏就闻讯给向永辉打来电话,想请向永辉以旅法华人教授身份为销往中国的葡萄酒做推销广告,倪灵敏说:“现在国内崇洋风越刮越盛,中国人口袋里可有钱啦,你出面做这个广告,抵得上在实验室里蹲半个月呢。”

向永辉听得吓了一跳连忙谢绝:“我一个搞材料工程的读书人,跟葡萄酒广告风马牛不相及,你老兄最好去请法国总统做广告。”但不管怎么说,倪灵敏的电话还是多少让向永辉对自身价值有了新的评价。

向永辉其实很想携妻女回国一趟。离乡背井十来年,当初一个青涩的中国大学生,在法国读完硕士、博士学位,现在又成了法国名牌大学教授,这点资本似乎有理由衣锦还乡,即使见了从前的同窗或师长也挺露脸。

然而邵琳琳却不赞成这个计划,她说:“你别以为四十万法郎一生一世用不完,这点钱还清房贷换了车后,剩下的根本经不起你回国去折腾。别说你家那么多兄弟姐妹都得花钱送礼打点,就是我哥嫂那一家子,侄儿侄女都上高中了,若开口求你担保孩子来法国读书怎么办,你一个堂堂的法国大学教授应承还是不应呢?”邵琳琳凡事总习惯从最实际的方面考虑,这样的习惯完全是出国后养成的。在异国他乡呆得再久,终究像客居在别人家里,哪怕银行帐号上存有再多的钱,心里依然缺少安全感。总担心万一哪天主人一不高兴逐客出门,自己口袋里有钱总比没钱强。

向永辉衣锦还乡的念头顷刻间烟消云散,想来妻子的话也有道理,既然回国就得图个风光,要是让国内的人挑出些刺来,还真不如不回去呢。于是向永辉开始认真研究起法国和周边国家地图,准备开上新买的“雪铁龙”旅行车带上全家人出门潇洒一回。

第一个目的地自然是巴黎。说起来向永辉夫妇久居法兰西,两个女儿也出生在法国,可一家人至今尚未好好逛过巴黎,也从未登上过埃菲尔铁塔。枫丹、白露小姐妹吵吵嚷嚷要去巴黎新开张的迪斯尼乐园,邵琳琳则打算游完巴黎后去一趟枫丹白露小城,那可是两个女儿名字的来源。

夏日的巴黎完全成了国际城市,巴黎人纷纷离开自己家去异地度假,把这座城市让给来自五大洲各国的旅游者,走在巴黎大街上能听到各种不同的语言。向永辉一家没有预订旅馆,开着车一路寻去,发现中意的住宿地方都客满了,尚余空房间的旅馆又标价太贵。邵琳琳说:“不如去住中国大使馆教育处招待所吧,价钱便宜还能吃上中餐。”向永辉也早就想到去教育处入住,只是没说出口来。自从当年选择将公派留学生身份改为自费留学,他就觉得欠着祖国和母校一份情,尤其怕去教育处见陈老师。向永辉说:“算了吧,市中心找不到合适旅馆就去郊区,反正自己开着车呢。”

邵琳琳猜出丈夫心思:“怕什么,你早就还清当初送你出国那二十万块钱了,现在谁也不欠谁,我们还拿着中国护照,怎么就不能去大使馆教育处住呢?”邵琳琳不想为了省钱而住郊区旅馆,巴黎的著名景点都集中在市中心塞纳河两岸,即使自己有车也犯不上那样糟蹋汽油。

向永辉开车来到巴黎十三区中国大使馆教育处,那座熟悉的红楼还在,当年中国留学生常把“红楼”当作祖国的代名词,去红楼看中国电影是各地留学生巴黎之行的必定节目。这会儿红楼大黑门敞开着,向永辉把车开进去停好,刚想出示护照,就听到有人喊他名字。向永辉看见陈老师从传达室拿着报纸信件出来,忙迎上前去说:“陈老师好!您还在教育处工作啊?”

陈老师热情地跟向永辉握着手道:“我四年任期早满了,可教育处要扩建,人手不够,所以就留下来再干一期。”陈老师说着又亲热地招呼邵琳琳和孩子:“琳琳也来啦,哟,双胞胎千金都长这么高了,真是光阴似箭哪。”陈老师好像早就忘记了向永辉曾经将公派身份改为自费一事,自家人一般领着向永辉去登记住宿。向永辉跟在陈老师身后走进大楼,原先的忐忑不安消失了,心里不知为何竟泛起一丝歉意。

教育处住宿大楼已装修一新,不再是从前那种十几个人住一块的大房间了。陈老师为向永辉一家安排了个三人房间,另外再加了张小床好让枫丹、白露姐妹晚上睡得舒服点。陈老师临走如母亲一般嘱咐向永辉:“在巴黎开车小心点,晚上早点回来吃中国餐,教育处新来了两位国内二级厨师,算你们一家有口福。”

顺利安顿好住处,邵琳琳对向永辉说:“你先前的担心真是多余,公派出来转自费的人多了,陈老师哪里就会记住你一个呢?不过要是早知道陈老师还在巴黎教育处,倒该从里昂带点礼物来送给她,总不能白麻烦人家吧。”

向永辉笑道:“刚才还不拿自己当外人呢,到底不好意思来红楼占便宜吧。其实你说得对,怀里揣着中国护照,就算得了好处也是占咱自己国家的光,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