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得唐弢林非的书

作者:翁长松    更新时间:2021-08-12 15:39:52

1980年年末的一个夜晚,皎月高照,晚饭后我又携带着刚满4岁的儿子翁思文来到我家毗邻的淮海中路上散步,走过妇女用品商店、长春食品店大门后,我又情不自禁地又迈入了淮海中路上的这家沪上规模大、书的品种多、服务品质好的新华书店大门。逛书店是我长期养成的爱好,也许是天下爱书人固有的习性,走过书店总不忘进去逛逛,否则总会感到有所失落之处。这种所谓的失落感,就是怕失去购得好书的机缘。这次我很庆幸自己又踏出了这一步,进入书店后不久,就被两本新出版物《晦庵书话》(三联书店1980年9月第1版)和《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3月第1版)所深深吸引住了,再一瞧书价也不贵,分别为1.4元、0.68元,快乐地掏钱买下了。

《晦庵书话》是现代著名作家、藏书家唐弢撰写的一本现代书话代表作。唐弢,原名唐端毅,常用笔名风子、晦庵。1913年生于今浙江宁波市。他初中时家贫辍学,后入上海邮局工作,开始业余写作。1933年开始在《申报·自由谈》发表散文和杂文。不久与鲁迅结识。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坚持抗日救亡斗争,参与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校工作,并开始辑录鲁迅佚文。抗战胜利后,与柯灵合编《周报》,后又主编《文汇报》副刊《笔会》。建国后,任复旦大学、震旦大学等学校教授。1959年起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工作重心由文学创作转向学术研究,先后出版的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短长书》《唐弢杂文选》等,散文随笔集《落帆集》《晦庵书话》等,论文集有《向鲁迅学习》《鲁迅的美学思想》《海山论集》等,还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另辑有《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弢还是个嗜书如命的文人,这在我国现代文学家中也是出了名的,这一点对与他交往过的人来说自然是显见的。沈絜云回忆说,唐弢和她结婚不久,一次外出,走过一个有好几个小马路的交叉口,唐弢忽然说:“这里有个卖旧书的地方,我进去看一看,十几分钟就出来,你在这里等我一下。”沈絜云只好由他去。不料唐弢进了书店后,一头扎进书堆,竟忘了外面还有等他的人。一个多小时后,唐弢才突然想起在外苦候着他的新婚妻子,从书店里出来。唐弢完全是沉浸其间达到忘我境界。藏书人往往都是书迷和书痴,古今中外无一例外,以唐弢的收藏之富,其痴迷是可以想见的。唐弢自20世纪40年代起更以书话的写作闻名于世,故而,书肆搜求、冷摊偶得、作者题赠、友人转馈,积之时日,自然藏有诸多初版本、毛边本、题赠本、签名本,成为他新文学藏品的一大特色。据《唐弢藏书——签名本风景》记载,即有巴金、茅盾、施蛰存、黄裳、钱钟书、楼适夷、郑振铎、夏衍、张天翼、叶圣陶、曹禺、丁玲、赵家璧、骆宾基、戈宝权、傅雷、阿英、姚雪垠、柯灵等赠与唐弢签名本,可谓蔚为大观。这也为他撰写书话奠定了基础。

在我的印象中他生平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当数《晦庵书话》。《晦庵书话》也是唐弢在其1962年出版的《书话》基础上“又收录了《读余书杂》《诗海一勺》《译书过眼录》和《书城八记》等四个部分”后出版的书话集。卷前有唐弢1979年10月5日撰写的《序》,这篇序撰写得精彩纷呈,具有画龙点睛之妙,尤其对书话的文化和思想内涵作了精辟解读:“我写《书话》,继承了中国藏书家题跋一类的文体,我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动笔的。我的书话比较接近于加在古书后边的题跋。﹍﹍中国古书加写的题跋本来不长,大都是含有专业知识的随笔或杂记。我个人认为:文章长短,不拘一格,应视内容而定;但题跋式的散文的特点,却大可提倡,因此,正如我在《书话》旧序里说的,我也曾努力尝试,希望将每一段书话写成一篇独立的散文。书话的散文因素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所以《晦庵书话》也成为开创中国现代书话体的重要里程碑性,为当代书话爱好者一致推崇的经典读物;其概括的书话创作的“四个一点”,至今也依然成为书话创作者遵循的准则。

《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下简称《札记》)是林非撰写的一本对中国现代散文研究的文艺论集。林非,1931年出生,江苏海门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也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工作。著有学术论著《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人海沉思录》等;回忆录有《读书心态录》《半个世纪的思索》等。他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等职。《札记》是他最具影响力的散文代表作,也是我十分喜爱的读物。《札记》不仅在学术观点上具有独到的见解,在写作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还在现代文学史散文研究领域中填补了一个空白领域。长期以来,我国文学界对现代散文研究很薄弱,除少数专题论文外,可以说,还没有人像林非那样对现代散文进行过如此系统的研究,因此,《札记》的问世,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充实和推进了我国文学界在现代散文研究领域的深化。

五四以来的散文小品是一个很有成绩的部门。鲁迅曾指出,“到五四运动的时侯,……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并以其实绩成为“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也并非做不到”(《小品文的危机》)。他肯定了五四以来散文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林非《札记》以优美的文笔,素描式地逐一论述了鲁迅、郭沫若、朱自清、茅盾、巴金、沈从文、何其芳、唐弢、刘白羽、杨朔等60名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家。此书一出,好评如潮,读者来信从四面八方飞向林非。人们既把这部书看成“史”,也当作难得的美文欣赏。老一辈散文家柯灵、吴伯箫、秦牧等都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和赞许。值得一提的是林非不仅以他的妙笔生花的才情,为我们展现了60位现当代散文大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特色,而且还在书中末尾附录的《五四以来散文发展的轮廓》一文中,对散文的不同的功用作了分析和评论,说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议论性的散文,叙事性的散文和抒情性的散文。……侧重于议论性的散文,这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被称为‘杂文’的;侧重于叙事和抒情性的散文,这就是‘小品’,或者也称作‘散文’,这是相对于广义散文而言的狭义的散文”。应当说林非从功用上对散文的区分是颇有精辟见解的,至今令人信服和遵循。

如今将此两册书相提并论,我除了是因为它们是同年出版,又是我同时购入,收藏至今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的是它的作者同为现代散文和书话高手,而且还都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过职,又是我最喜爱读的两本书话散文书籍。

版权方授权华语文学发布,侵权必究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