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书 > 散文 > 随笔 > 灯下随笔

灯下随笔

作者:王镫令 类别:随笔 网友评分:
专家评分:
  • 内容简介
  • 作品信息

母亲在一九四五年元宵节后的第二天生下了我。这年元宵节,她在父亲的陪同下,还挺着大肚子,逛了一会儿灯会。过了一天,我便生下了。起个什么名儿呢?父亲忙着翻字典,想寻找一个美好的字眼儿,母亲默默地想了一会儿说:“灯节生的,就叫灯龄吧。”我的祖父生于清朝末年,又特别欢喜古文,他说:“叫灯龄可以,不过要用古代的‘镫’字。”这个字笔划多,六岁学写字的时候很费了一点功夫,写不好还挨了打。然而也有好处。中国人多,姓名重复的也特别多;可我至今还没有看到有谁的姓名和我重复的。因此,我曾经想把这本集子取名《镫下随笔》。

我母亲的联想能力很好,这一优点好像传给了我。生活中的一点浪花,往往会引起我的联想,于是写成文章。读书中突然发现的一点思想火花,往往会引起我的联想,于是写成文章。《母亲的灯》,是生活的小浪花,引发的联想。发表以后,被外省市引入语文教材;被上海一位高三语文教师用进高考语文练习卷。《30年后的浪漫》也是生活的浪花,引发的联想,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发表以后,被《散文选刊》转发,题目改成《追你到天涯海角》。都是文章因小见大,联想比较丰富,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普希金说:“散文第一是思想,第二还是思想。”他以这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强调文章“思想”的重要。所以,我很重视文章要有那么一点“思想的火花”。《铜像下的遐想》、《想起徐迟的两次“激动万分”》、《生逢一九四五》在《文汇报》《笔会》发表以后,各大网站纷纷转载,恐怕也是思想的火花,引发我的联想,进一步激发思想的火花,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因此,《灯下随笔》分成“生活的浪花”与“思想的火花”两部分。能不能在这两方面引发读者的兴趣与思考呢?我在编写这本集子时,心里一直这么想着。

最后更新日期:2016-04-12

查看所有章节>> 最新章节
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的信(更新于: 2016-02-28 19:30:07)
  王镫令老师:您好。信收到。迟复,请谅解。祝贺你有如此丰厚的收获,但我今明二年都在外住校上课,时间精力都有限,无法效劳,建议请擅长评论与散文的作者写序,或不妨自序,可能更为切题!祝好!                             王安忆                            2015......
  • 最新评论
  • 专家评论
我要评论
您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评论